被听课后的反思怎么写(听课后的反思总结简短)
本文属于原创,转载请与本人联系,谢谢合作!
今天上午的第三节课,学校领导听了我的初二物理课。这本是一节实验课,要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为后续学习欧姆定律奠定基础,但限于条件,只能按理论的模式“口说实验”。我觉得有几个自我感觉较好的亮点需记述。
一、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干净利落。
上课开始,先由电流与电压的质性描述快速转入定量关系,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按研究方式—画电路图—实物图的连接—连接时的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清晰明朗。
二、设置问题瞄准重点,突破难点,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性。
通过提问“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看电流的变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作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画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方法,让学生领会物理规律的得出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使结论避免偶然性,具有普遍性;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连接实物,口头回答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电学元件和仪表更加熟悉;通过提问来判断“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的正误,让学生明确物理结论的逻辑性、严谨性;通过讨论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动时,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真正认识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进而理解电压、电流、电阻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给出3V、0.25A,分别求出对应的电流值、电压值,检查学生对“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用以反馈教学效果。
课堂的问题很多,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在看似漫不经心、顺其自然的问题中,实际暗含着精心的设计、巧妙的设置,那就是让问题推进教学,使教学的生成有水到渠成之感。
三、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多样,颇具灵活性。
集体回答:“我们知道,影响电流的因素有两个(学生:电压和电阻)。其中,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流过导体的电流(越大)。那么,电流与电压究竟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通过这样的师生共同回忆,自然而然地引进了探究课题。
个别提问:用右图进行实验(不会画图 略 没有滑动变阻器),有何缺陷呢?为的是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考,且突出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下一环节让学生画出最终的电路图埋下伏笔。
对实物连接,说出各元件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都是个别回答,为的是给学生搭建展示才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因为是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避免耽误太多的时间。
我把“滑片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化”与“实验数据分析”这两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是因为问题的难度较大,学生自个儿解决较困难,且这两个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核心要点内容。虽然第二个问题是在我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基础较差),而可喜的是,学生讨论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这足以令我欣慰了。师生互补,相得益彰!
让学生在课本的网格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我沿行巡视,猛然发现平时学习不用功的张志鹏第一个画了出来。那一瞬间,我太激动、太兴奋了,我不由自主地拿过他的书,向全班同学作了展示。
三、用喻贴切,化难为易,具有形象性。
从“盖楼房要按图纸施工”切换到“电路图是连接实物的依据”,形象生动,不蔓不枝;用“电压是妈,电流是儿子,有妈才能有儿子”来比喻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明白电压是“因”,电流是“果”,是因为电压的变化引起电流的改变,而非电流导致电压的变化,故“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帮助学生澄清易错点,突破难点 。
四、教态自然,语音抑扬顿挫,讲解旁征博引,风度自如洒脱,具有吸引性。
尽管经历过大型比赛、作报告、上公开课的锻炼,但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且校领导在场的情况下,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感到了一些紧张:板书的手微微发抖,说话的声音丝丝颤抖,好在很快平静下来,进入了一个良好状态。
控制语速的快慢:过渡性的、铺垫式的、非重点的内容,我的声音平淡;对要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性的、学生易出错的话语,我会提高音量,以示强调。
丰富肢体语言:提问学生时,我伸出手做一个“请”的动作,借此表明对学生的尊重;走到学生中间,用眼睛望着被提问的学生,向其点头鼓励,以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用去掉姓而呼其名的方式提问学生,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在讲台上和讲台下不断变换我的位置,以此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步态时而缓慢平和,时而急速有力,在展示张志鹏所画的图像时,我高举书本,弯腰向前伸,由远而近,自左向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兴奋之态尽显脸上。
流畅话语:讲解的语言没有“嗯”、“啊”、“那么”等习惯性的语病,语句不重复,话语不罗嗦,简洁干脆,丰富流畅。动情之处,妙语连珠,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催化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学生。
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一,因为不做实验,所以难免不符合课标的要求,有纸上谈兵之嫌,既不形象,又不生动,还多费口舌。其二,因为理论性太强,一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其三,学生回答问题嗫嗫嚅嚅,不大方。其四,学生讨论不热烈,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看起来,关注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