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首山文笔峰塔高多少米(首山文峰塔塔里有啥)

导语:首山文笔峰塔

文笔峰塔

窦永革

一、概况

在所有的古代塔、亭中,影响最大的是建在首山西端最高处的文笔峰塔。文笔峰塔俗称文峰塔,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动工,历时两年建成。塔呈八角形状,高13层,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52米,挺拔巍峨。坐在古襄城城楼,遥望落日夕照下的首山之巅的文峰塔,使人顿生一种“山到绝顶塔为峰”的感觉。此塔系襄城官员取“高垅为砚,汝水为池,则文风聿兴”之意,为昌盛襄城文风在乾明寺之上首山山顶修建而成。后来,文峰塔成为乾明寺的寺塔,山顶之塔与山腰之寺院相互映衬,蔚为壮观。此塔巍然挺立了400多年,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之风中被人炸毁。

二、建造过程及影响

时任襄城县主薄、代理知县樊叙作有《首山文笔峰记》,详细记录了首山文峰塔的建造起因和过程。

文笔峰塔,俗称文峰塔。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夏开工兴建,翌年秋落成,矗立于首山之巅。当时,襄城县主薄、代理知县樊叙,经京都御史汤笃斋的指点,集全县百姓的热望,决定在县城巽方(东南)的文昌之地,即首山最高处建宝塔一座,以弥补缺少文笔峰的千古遗憾,打造出高陇为砚、汝水为池、有利科甲、文运昌盛的新风水环境。为相辅相成,藏风聚水,樊叙还组织修建乾明寺山门前青砖照壁、乐乐二亭及县学泮池、墨香亭等配套建筑。此事得到襄城在外为官者的大力支持,家住首山南麓的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时任户部郎中的姚汝皋和直隶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知府姚汝耔、山东高苑知县姚汝稷三兄弟慷慨解囊,捐赠了建塔所需的全部银两。

文峰塔高52米,空心,八角,13层,中奉如来大佛。塔基、墀陛全部由首山红石构筑,整个塔身用青砖建成。塔门上镶嵌着由当朝户部官员马亨祥题写的“文笔峰“匾额。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棚檐飘逸,飞角灵动,圆穹形的顶部托举着金色宝瓶。远望山是塔之基,塔是山之峰,十分壮观。

这支“凌霄神笔”的届时凸现,虽起于风水理念,但激发了当地人民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营造了兴学育人、繁荣文化的浓郁氛围,促进了襄城文化的蓬勃发展。五年后,襄城学子辛自修考中进士,后官至工部尚书:又九年,姚继可也考中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使有明一代五尚书、“襄半朝”的格局加速形成。之后,翰林院庶吉士由1人增加到4人(明代王锦、清代早期刘青黎、胡安、刘青芝),新跨入皇榜的学子占襄城县明清进士53名、举人291名的五分之三。

解放后,文峰塔不但是一处景观,而且还是一座重要的航空标志。可惜的是,1968年9月的一天,文峰塔被人用炸药炸毁。

三、咏塔诗词

作为首山文峰塔建造的发起者、组织者,樊叙不但作有《首山文笔峰记》,详细记录了文峰塔的建造起因和过程,而且塔建成后,他又作诗《文笔峰》予以描绘和赞扬。诗中写道:

文峰鼎建势崔嵬,山色溶溶映日辉。

钟响客来兴斗仰,鸟啼春到喜花围。

蟾宫桂折云梯上,天榜名标帝阙依。

时出状元当应兆,奇功今日有攸归。

此诗为文峰塔建成后之题咏。作为发起者和组织建造者,樊叙不仅对山青日丽、鸟啼花围的宝塔晨景由衷赞美,而且对县域学子寄予蟾宫折桂、名标金榜之厚爱。

明代襄城推选出有“襄城十景”,“文笔凌霄”为其一。明代襄城人,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辛自修写有《襄城名胜十景》诗,其中有描写文峰塔的《文笔凌霄》。诗中写道:

何年枎颖势凌云,扫出经天纬地文。

嵩少西来连嵯峨,沧溟东望接氤氲。

当廷拟献三千字,入阵堪驱十万军。

梦里生花非易得,班生何故欲投君。

在这首诗中,“文笔”即指文峰塔,位于乾明寺上边、首山西端峰巅,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襄城文峰塔原有两座:一座在襄城县城东南角城墙上,一座在首山西山头上。按诗句“嵩少西来连嵯峨”推断,应是首山文峰塔。因塔形很像一支毛笔倒竖而立,在山顶上能与嵩山、少室山遥遥相望,连接嵯峨比高低,登上去又可以向东边观望沧海(因山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此塔状貌像一支耸天而立的天笔,气势无比雄伟高峻,其作用是弘扬襄城文风。襄城明代文风鼎盛,在政治舞台上和文学领域里人才荟萃。如李敏、辛自修、姚继可分别任户部、刑部、工部尚书,所以有“襄半朝”的俗称。三尚书都意志坚定,锐意追求政治改革,有利于民于国者兴,有弊于民于国者除。而且他们都能够下笔千言,挥洒自如,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令人敬仰。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