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正月十五灯盏(正月十五点灯盏的说说祝福语)

导语:老家风俗农历正月十五点灯盏,灯盏馍馍去灾难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灯节,灯的品种和花样可谓千姿百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象电控、声控、光控等新技术也应用在花灯上面,使花灯从原来的静止不动到可以走动、摇摆甚至舞蹈,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然而,在现代化色彩非常浓重的今天,豫西南地区正月十五点灯盏的习俗因其较强的稳固性而千百年来流传不变。

灯盏,也叫灯厄,是一种用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它边缘隆起,中间凹陷。每逢快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豫西南地区的人们就要蒸灯盏了。灯盏的数量,一般都是12个,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如果是有闰月就要多蒸一个。蒸灯盏的时候,要将灯盏的边沿按月数捏成不同的尖角,一月捏一个角。蒸熟后把灯盏放在大门和屋门的两边,灯盏内添满香油,中间插灯芯点燃。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皎洁的月亮和灯火摇曳的灯盏交相辉映,表现出与大型灯会不同的乡土情趣。

说起点灯盏,豫西南地区流传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传说伏牛山下有个万家村,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村里有些人总爱拨弄是非,说东道西。结果,万家村闹得几十户人家不和睦。这年的正月十五,太白金星从这里路过,它了解了万家村的情况后,便上天奏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了非常恼怒,命火星爷赶快下凡,火烧万家村,除去恶人。火星爷领了圣旨,不敢怠慢,便脚踩风火轮准备投火万家村。

正在这时,火星爷看到通往万家村的田间小路上,一位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村里出来匆匆赶路。奇怪的是,妇女抱着大孩子,却让小孩儿跟着跑。小孩儿光着小脚,一路哭哭啼啼。于是,火星爷变成一个老汉,向妇女询问详情。这位妇女告诉他,抱着的这个大孩子是丈夫前妻生的儿子,跟着跑的小孩子是自己的儿子。大孩子没了母亲,她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谁知,丈夫见异思迁,撇下她们母子到处寻花问柳。村里的人欺她们孤儿寡母,又将她们母子赶出万家村。

火星爷听了,又感动又恼怒。感动的是这位妇女心地善良,恼怒的是万家村人心肠歹毒。他告诉那位妇女,让她回家砸开门锁,放心住下。然后用面蒸两个能盛油的蒸馍,夜里添油点亮,悄悄放在门外,不管夜里有多大动静也不要开门出来。

那妇女按照火星爷的嘱咐去做。这天夜里,村里果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着火声。第二天早上,那位妇女开门一看,整个万家村成了一片废墟,唯有自己的房子安然无恙。那妇女这才恍然大悟,知道那老汉是位神灵。从此以后,每到农历正月十五,那妇女都要蒸两个灯盏馍放在门口,以答谢神灵的关照。后来,人们看她点灯盏又好看又好玩,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正月十五点灯盏的习俗。

至今流传在豫西南的点灯盏习俗,不仅是灯节观灯玩灯的一种形式,同时它还被人们当作一种吉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人们求吉纳祥的时刻,围绕着灯盏,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说,灯盏燃烧的时候,人们十分注意小小的灯芯。如果灯芯结彩多,就预兆来年是个丰收年。如果灯芯不易点燃,那么来年的收获就可能不太乐观。正月十五夜里,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欢乐的时刻,可以毫无顾忌地抢别人家的灯盏来吃。谁抢的多,说明谁有福气。如果谁家的灯盏没有被抢去,便被视为不吉利。这种活动称之为“嚼灾”。孩子们嬉戏打闹,彻夜不睡。

现在,豫西南地区点灯盏的风俗虽然没有改变,但灯盏馍的用料上有了变化。过去多用米面,现在多用麦面、豌豆面、黍子面等。灯盏馍的形状虽然还是圆形,但不局限于过去的酒盅大小,有的人家甚至蒸到像碗一样大了。

亲们,你们老家有这样的习俗吗?给小编点个关注吧。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