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以清朝历史文献为依据浅析清朝八旗旗属更替的原因(清朝时期所指的八旗)

导语:以清朝历史文献为依据,浅析清朝八旗旗属更换的具体原因

导语: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八旗制度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努尔哈赤创设八旗制度的基础上,清朝建立者皇太极创设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并在清朝入关、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做出了绝对贡献。

作为军政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制度,清朝在入关后并没有遵照“旗人的旗籍都是世代固定的,只有女人因为出嫁会随夫改变旗籍。对于旗人而言,旗籍是仅次于世系和家族的身份标志”之规定,八旗制度是一种开放融合的制度,而抬旗、降旗、换旗等具体政治行为就足以证明该制度开放、变动的鲜明特点。

皇太极在八旗满洲的基础上加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就已经能够说明八旗制度对外具有纳入、融合的特点,对内也会经常出现因功过惩罚、恩赏恩遇等变动旗属。所以“旗人的旗属都是世代固定”的说法并不准确。伴随着清朝的发展,八旗制度也在随之发展变革!

皇太极驾崩以后,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基为帝,多尔衮病逝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天子亲率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的级别差异。与此同时,所在旗属代表身份贵重与否的意义也逐渐凸显。

满洲正黄旗旗帜

于是,由下五旗或者八旗包衣抬至上三旗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彰显隆恩、给予恩赐的常用手段;同样,由上三旗降至下五旗或者直接贬为八旗包衣也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惩处旗人的重要手段。

清朝嘉庆年间大臣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一书中就对八旗旗属的变动有过说明:

“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易。”

清朝时期,旗人可以通过抬旗、换旗、降旗等政策,改变自己的旗籍,到乾隆七年,乾隆皇帝规定旗人甚至可以出旗,成为民人。由此可见,八旗制度中旗属的开放和变动乃系清朝统治阶层用以稳固皇权统治、增强对八旗旗人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就以清朝具体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抬旗、降旗、换旗”三种变动办法处罚,探究清朝八旗制度的开放、变动特性。

01 抬旗

按照《中国历史大辞典》对“抬旗”的解释:

清代给予有功、死难大臣及后妃家属的一种荣誉。劳绩卓著或死难大臣,以及后妃家族,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或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间亦有由汉军旗抬入满洲旗者。

可见得出,“抬旗”的主要原因有三种:“有功”、“死难大臣”和“后妃家属”。而且一般是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或者由内务府、辛者库等包衣身份抬至满洲八旗,又或者是八旗汉军抬入满洲旗属。

内务府旧址

1、因功抬旗

《清史稿·诸臣列传》就有对“因功抬旗”的具体记载:

“或以功,或以恩,或以佐领,或以族,或以支,皆出特命”

“因功抬旗”排在抬旗原因的第一位,一般情况下是有功旗人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或者有功朝臣,不论满汉都会被皇帝特旨抬入上三旗。在等级分明的八旗制度中,太子亲率的上三旗旗属乃系满洲旗人的巨大荣耀,而且,因为抬旗原因的所在,必须拥有巨大功勋才会有“抬旗”恩宠,所以旗人都会认为这是朝廷和皇上对于自己所立功勋的认可,从而激励旗人更加忠心、更加卖力的为朝廷效力。

《清实录·高宗实录》就记载了乾隆皇帝对于为国建功的旗人拉布敦,予以“抬旗”恩赐的说明:

原任左都御史拉布敦,除乱以靖地方,以国家之故,忘身效力。特加恩将拉布敦之子及同在一旗之子弟,俱抬入正黄旗满洲,以示朕酬功旌勋之至意。

这里面,乾隆皇帝明确了“抬旗”的原因就是“以国家之故,忘身效力”,将其全族抬入正黄旗满洲,成为天子亲率的上三旗之一。

2、因忠、勤抬旗

其实,满洲旗人即使没有建立较大功勋,只要对于清朝统治阶层忠心耿耿,办事勤勉谨慎,只要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也会获得“抬旗”的巨大荣耀。这种恩赏并不仅限于满洲八旗旗人,为了彰显统治阶层的“怀仁天下”,拉拢和安抚为清朝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的汉军八旗反倒的给予了更多。

出身汉军八旗的顺治年间大臣高天爵,因为做事勤勉,侍主忠心,虽然只官至知府,但却也被顺治皇帝发现,予以了重重赏赐。

《清史稿·诸臣列传》记载了高天爵被抬旗的具体事例:

“高天爵,字君宠。初系汉军镶白旗人,至子其位任大学士,始改隶镶黄旗。”

虽然没被抬至八旗满洲,但汉军八旗中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等级差别,从镶白旗到镶黄旗,也属于从下五旗到上三旗的巨大荣耀。这种对于忠心和勤勉的做事恩赏,在雍正皇帝执政期间最为常见。其中对于雍正朝有名的“酷吏”——田文镜的抬旗恩赏,最具有代表性。田文镜为官严苛,对待属下非常苛刻,但其对雍正皇帝忠心,坚定的站在雍正皇帝身后,支持和贯彻落实雍正皇帝所有的改革制度,因此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赖和宠信,成为雍正皇帝“三大宠臣”之一,而获得了“抬旗”的殊荣。

授田文镜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先是,文镜系正蓝旗汉军,至是奉旨抬入正黄旗。

3、因罪抬旗

这种情况非常特殊,在清朝也不常出现,而且主要出现在清朝初期,主要用于获罪的诸王贝勒所属旗人,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便于皇上亲自监督和约束这类人。

一手制造了清初时期最大的“手足相残案”的冷僧机乃系叶赫部灭亡之后归降,隶正蓝旗。天聪九年,他告发莽古尔泰等人结党。皇太极将屯布禄等家产全部分给冷僧机,并将其改隶正黄旗。就是为了便于监管和控制他。

4、后妃抬旗

有清一朝,皇帝对于后妃出身、皇子出身都非常重视,对于自己生母的出身更是视为维护自身权威的重要手段。所以,新皇登基以后,一般都会将自己生母母族所在旗属抬至上三旗,以人为改变生母出身。顺治朝,为后妃抬旗还并未形成定例,康熙朝开始,经过雍正朝的发展,皇帝伪后宫嫔妃抬旗几乎成为了必须手段。

利用“抬旗”为提供皇帝皇权权威的同时,也是皇帝拉拢、安抚后妃所在母家强大势力的重要办法。

满洲正黄旗包衣抬旗至满洲正黄旗的雍正生母乌雅氏

抬旗是旗人荣升和改变身份、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显赫的荣耀,也是皇帝褒奖、酬劳、激励八旗子弟之举, 笼络、吸引旗人官员、兵将为其统治而忘身报国,忠心事君,恪勤尽职。

抬旗制度,不仅仅是心理上暗示旗人上进,也是经济上的刺激,人才资源的集中。尽管这只是八旗内部人事关系的部分调整与完善,无碍于八旗整体扩张与收缩。但是,抬旗是八旗子弟实现上下流动的重要手段,这项制度加强了八旗的纵向联系,从而增强了八旗的整体意识。

02 降旗

旗人可以通过立功或得到皇帝的信赖而抬旗,抬旗成为旗人晋升的一条重要途径。有上自然就有下,当旗人因咎或受牵连,会被皇帝从上三旗打入下五旗,或从外八旗编入包衣旗,或由满洲旗降至蒙古旗与汉军旗。

下五旗

“降旗”作为一种对旗人重要的惩罚手段,对旗人以示惩戒,甚至比“抬旗”出现的都早,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通过革除旗人的旗籍或将有过失的旗人打入包衣旗,作为惩罚的手段。清朝初期将领石廷柱原为满洲正白旗,但因为受到了多尔衮的牵累,而受到了“降旗”处分。《石氏家谱》中就记载了其“降旗”的经过:

公幼孤,育于姑丈,名巴拜者。当鼎革之际,屡经迁易,上世多不可考。族属先隶睿忠亲王府籍。公独依姑母,即随姑丈,名巴拜者,为镶白旗人,后入内务府隶正白旗。

从上三旗之一的满洲正白旗将至内务府正白旗,就等于从主子降为了奴才,这不但是身份上的巨大改变,更是声誉和地位的严重损伤。清朝统治阶层用“降旗”这一严苛手段来对旗人惩罚,达到的警示作用可想而知。

另外,在清朝“递降承袭爵位”的制度下,改变旗属或者“降旗”以对应爵位的改变,也是清朝旗人“降旗”的主要原因之一。清初著名将领胡有升和其后代的旗属更变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清史稿·诸臣列传》记载:

有升因功,被赐之以妻室、奴仆、鞍马等,并授予三等梅勒章京世职,隶属于汉军镶黄旗中。康熙九年病逝,子启泰虽承袭世职,但因其无功,改隶为汉军正白旗 。

这就是因为世袭爵位的变化带来的“降旗”旗属变更,这并不是对于旗人的惩罚,而是制度的具体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八旗制度中的“降旗”处罚并不仅限于普通旗人,对于清朝皇族中的宗室、觉罗等也会根据具体罪行处以“降旗”惩罚。

《清实录·世宗实录》记载:

先宗室觉罗内,有罪之缘故,抽了带子,系紫带子,子孙不入玉牒。署理镶黄旗包衣佐领事务、正黄旗佐领觉尔察七十等,恳祈王大臣等具呈,我们觉尔察入在宗人府蓝档子上,祈为转行正黄旗满洲旗下。

当然对于宗室、觉罗等皇室成员的“降旗”处罚在雍正年间,出现的较多,其余皇帝执政期间,很少出现。康熙朝晚年出现的“九王夺嫡”事件的影响巨大,侥幸险胜的雍正皇帝自登基之初就被冠以“弑君篡逆”的罪名,为了巩固皇权,为了更好地推行改革新政,雍正皇帝只能利用各种手段将对自己新政和皇权稳固处处掣肘的皇室兄弟逐一清除。在雍正皇帝被迫的“冷血处理”下,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都受到了改名、除玉碟、逐出宗室等严厉惩罚,“降旗”当然也是惩罚手段之一。

03 换旗

换旗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包括现今的影视剧演绎中都出现甚少,后世对于这一八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不多。但,“换旗”制度作为清朝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朝入关前后,甚至是统一中原地区以后都在时刻发生。

在八旗制度中,抬旗与降旗是旗人纵向上下流动的途径,而换旗则是旗人平行流动的手段。抬旗与降旗加强了八旗内部上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而换旗则实现了八旗内部横向的沟通与融合。所以,“换旗”对于八旗制度的完善和细分,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清初名将图赖的旗属变更就是满洲八旗制度中“换旗”制度的典型代表,《清史稿·诸臣列传》记载:

费英东第七子图赖初隶属于满洲镶黄旗,因其兄纳盖、弟苏完颜隶属于正黄旗,努尔哈赤将图赖改隶于满洲正黄旗之中。

有图赖的事例可以说明,和“抬旗”、“降旗”均不同,“换旗”乃系家族繁衍、家族成员分散后的正常更换,而且一般是同等级别旗属的更换,并不是牵扯功过的奖赏。

清朝入关以后,原本人口稀少的满洲旗人开始大量繁衍,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但满洲家族因为原始人口基数的不同,人口增长和家族人员数量也开始出现严重的差别,其所属的八旗人口数量当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八旗气人数量的平均,也会出现“换旗”以平衡八旗人口数量的做法。

记载满洲贵族家族瓜尔佳氏发展沿革的《辽滨塔瓜尔佳氏谱稿》记载:

每从征役,所向多功,因入镶黄旗。至八世费祖直义公以后,族大户繁,有自镶黄分入于正黄、镶白者,迄今数百年,从未有自别旗入于镶黄旗者。

有瓜尔佳氏的例子就能看出,因为家族成员的累计繁衍,家族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原本隶属满洲镶黄旗的族人就会被分散至满洲正黄旗、满洲镶白旗等。如此做法,一方面能够保证满洲八旗人数的平均,以防出现厚此薄彼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为家族势力的壮大,而影响皇帝对各个旗属的严格控制。

入关之后,因战事和政治斗争频繁,八旗内部的换旗现象更加的频繁。一些旗人因为换防移驻他处,需要进行旗分的调整。

作为清朝军政合一的基本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对于清朝建立和壮大,并发展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起到了关键作用。八旗制度的先进和使用在于清朝统治阶层对于该制度的变换和完善,更在于利用该制度创设了一个等级森严、纪律严明、赏罚共存的生态环境。“抬旗”、“降旗”、“换旗”等具体制度的施行,让清朝统治阶层在把控八旗力量、巩固皇权统治的过程中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钦定八旗通志》、《养吉斋丛录》、《中国历史大辞典》、《石氏家谱》、《辽滨塔瓜尔佳氏谱稿》、《清朝八旗制度论述》、《八旗分志》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