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审辩式思维的意义(审辩式思维的六点表述)

导语:采用“审辩式思维”这一名称的原因

第三节 审辩式教学一、审辩式教学概念的提出(一)审辩式思维(二)采用“审辩式思维”这一名称的原因

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gking)在我国学术界有“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译法。据查考,“批判:1)分析评论。如:批判的吸收。2)对错误言行加以系统分析,进而否定。如:批判错误思想。” 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批判”一词的否定意味更为鲜明,而与critical thingking在原文中的本义差距较大。为此,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杜国平教授认为翻译为“审辨式思维”更为合适。

从字义辨析的角度查考,“辨”指“辨别,明察。通‘辩’;争论。”“辩”指“辩论,辩解。通‘辨’;辨明,辨别。” 可见此二字在做“辨别”之意解释时,二者没有差别。相对的“辩”更强调用言语进行表达。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形成的主要活动是语言和基 于语言的相互沟通。借助语言活动人类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才有可能,人类生成的“话语领域” 是人类的“存在领域”。语言本身是决定人类社会活动的“社会连接器”。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语言表达具有着关键作用,它是一个人内在隐性思维结构外显化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之间面对面对话互动存在的基础,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教育形式的展开具有关键性作用。教学中的对话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话,是聚焦一定的方向而展开的对话。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和内容展开,这一点也近似于“辩论”。

结合考虑到中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实际,我们认为采用“审辩式思维”这一译法对学校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有利。

(三)提出审辩式教学的原因

落实课标要求,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指向实践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担负起尊重主体、发展主体、为主体赋能的功能,实现教学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奠基的使命。

解决实施指向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以及现实的课堂中大量存在的“无主体、无抉择、无生活”现象。

(1)课堂教学无主体。我们今天在教学中依然秉承形成于20世纪以前“真理或谬误”的简单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无视社会的复杂和学生的能动性,使教学变为了“灌输”与获得标准答案,使学生这一有生命的主体,变为被操作的客体。

(2)历史活动无抉择。人类历史本该是活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史,但是基于对社会复杂性及人的主动性与局限性的漠视,目前中学所教的历史变成了历史必然性的简单罗列。即使在突破教科书观点的努力中,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用另一种必然性去替代教科书中的必然性。人成为了必然性的奴仆。

(3)学习领域无生活。当中学历史教学把历史解释为必然性的运动过程时,历史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纽带便被剪断,历史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无法迁移到学生面对的现实之中,从而无法支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进而也就无法为学生创造新生活提供指导。

读史使人明智,课标在表述“课程目标”时反复申述,“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至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肩负起的使命。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