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什么意思(子贡欲去告朔之气扬)

导语: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告[gù]朔: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每个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底叫晦。每月初一,主政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做作为,就是“告朔”。

▲饩[xì]: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天子用牛,诸侯用羊。

【译文】

子贡想取消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何晏《集解》:“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

皇侃《皇疏》:“于时鲁家昏乱,自鲁文公而不复告朔,以至子贡之时也。时君虽不告朔,而其国之旧官犹进告朔之羊,子贡见告朔之礼久废而空有其羊,故使除去其羊也。”

朱熹《集注》“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

我爱其礼:

《集解》包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

《集注》: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

告朔礼的目的是让诸侯国君重视政令,治理国家要有恭敬谨慎的态度,如同举行“禘礼”,其目的是使人们有感恩之心。孔子认为每月祭祀一只羊,代表礼还存在,若是连这个形式都没有了,时间长了,告朔礼就会被人忘记了,所以孔子说“我爱其礼”。

【知识扩展】

历法: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因为回归年和朔望月都不是日的整倍数,如何协调“年、月、日”的周期,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

《论语·卫灵公篇》15.10章记载,子曰“行夏之时”,主张的就是用夏朝历法,因为夏历便于农业生产。

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天,还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我们现在常常看到黄历上写的宜祭祀、忌出行等等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

在封建王朝的时代,历法由钦天监计算颁订,由皇帝颁发,所以又称"皇历"。辛亥革命以后打倒了帝制,才把"皇历"改写成"黄历"了。

古时候天子每年的冬季就会颁发朔政(历法与政令),把第二年的历书与政令颁给诸侯,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朔政后把它藏在祖庙中,第二年的每月初一,到祖庙祭祀活羊,接受并实行朔政称为“告朔”。

本文内容由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