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什么人误会(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误解)

导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竟会被世人误会千百年!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竟会被世人误会千百年!

——被误解的商鞅

如今,很多人一提到商鞅,就下意识地认为:

商鞅主张严刑峻法,残暴无比;

商鞅主张“愚民”政策,就是想让我们变成傻子;

商鞅那一套没有用了,都是封建糟粕;

······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对于很多尚未接触之事、未弄明白之事,容易跟随某些妖言,人云亦云。商鞅的面貌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面目全非。其思想到底几何?我想,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商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是贬大于褒。何其哀哉!此等大才,不仅凭借其改革使秦国一统天下,更是为华夏法治体系的奠定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不过,这样一位才子,却一直活在被误解的阴影之中,尤以近代以来更甚!

很多人或是囿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或是受到西方话语的影响——西方牢牢地把握着对历史的解释权,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洗脑”,企图让国人厌恶自己民族的历史——这里面包括对“商鞅”的污名化;或是因为“读经之风”被斩断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商鞅之间,已渐行渐远以至不可逾越······

现在,伴随着文化复兴的号角和民族自信的蓬勃发展,是时候掸去遮住商鞅光芒的尘埃了,去看看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法治思想到底是什么模样的,我相信会让你流连忘返!

世人了解商鞅,最为主要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读《商君书》,然而《商君书》恰恰是被误读得相当严重的一本书,究其缘由,大概是因为根本不了解中国法家思想之所在,自然也不会理解商鞅的思想价值。

其实,对于道儒法三家而言,是本为一体的。只是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故而采取的方式不同。简单来说,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沿着道家、儒家、法家这个脉络发展到现在的,即是一个由不乱,到将乱,再到已乱的过程。

道家遵奉天道,认为人人应该复归于天,这是最合理也是最轻松的一种秩序。人人都遵循自然的规律生活,皆无害人之心、投机取巧之心;父母关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都是秉承着人的良知去做的。故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作为圣人,驾临天下,就应该使人们处于这种自然纯净的状态之中,而不去干涉他们,此之谓“无为”。“无为”但并非什么都不做,圣人之职责之一便是保护这些淳朴百姓免受歪门邪道的侵害。

而社会为何将乱,恰是因为圣人最终未能守住这片纯净之地,人们受到了歪门邪道的影响,开始不再淳朴,有了害人之心,有了投机取巧之心。这时,便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来约束人心之恶,于是儒家崇尚的“以礼治国”诞生了。好在这时候还不算太糟糕,因为人们都还是愿意尊礼,故而不需要通过暴力的方式进行强行的约束。但是,内心已经不再纯粹自然,这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已乱之世迟早会到来。道家所居之时,人人心无恶念,秉承自然纯朴;儒家所行之下,人心虽有恶念但亦可束之于礼。但到了法家,便是人心不仅已有恶念,而且还敢付诸行动了。故而需要以严刑峻法约束之,方可守住人类文明的最后底线!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儒法的思想流变,其实是根源于人的变化——从天真自然到虚伪狡诈。但三者的思想本是一脉相承的:法家希望通过严刑峻法,最终复归于礼;儒家希望通过礼乐之教,最终复归于道。

此时,您还会觉得商鞅是一个以残暴著名的变态吗?还是一个希望愚民以达到随意操控百姓目的的恶人吗?

试问:如果对老百姓残暴,使秦国民不聊生;如果施行愚民之术,使秦国思想僵化,那么秦国何以成为战国之首而一统天下呢?民不聊生,思想僵化不应该是落后、衰亡的征兆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地往下看:

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法治思想是构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理论的“三驾马车”之一。

“法”是商鞅法治理论的核心。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不可轻忽,“故法者,国之权衡也”。

为何说“法”是国家治理之根本?商鞅的解释是,“法者,所以爱民也”“民本,法也”。可见,商鞅认为“法”应是以“爱民”为内容、为宗旨的。开宗明义便道出了“法”之目的和本质,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现在很多人都不见得能直接说出“法”的真谛。所以,那些动不动就说商鞅残暴害民、愚民反智的人,到底有没有眼睛?还是故意使坏呢?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坚持认为,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是国家的富强治乱的基本表征。

他进一步指出法与国家富强治乱的关系,提出了“今当世之用事者,若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辑也”“法枉治乱”“法明治省”等主张。大致意思是指:贤明的君主要想国家强盛,就必须“秉权而立,垂法而治”,哪怕是君主也要在法之内,“法大于天”的思想,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既然“法”如此重要,那么立法作为法律的开始,自然备受商鞅的重视。商鞅认为:

首先,要“观时俗”“察国本”,根据国情民情来立法。如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这不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思想的显现吗?这不就是要广泛收集民意、体察民情的民主之策吗?很多人一提到“民主”,就想到西方。殊不知“民主”思想的真正源头其实是源于中国!

其次,君主要学习圣人“不法古不修今”的做法,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立法调整。为此我们可以在《商君书·更法》一章中略窥一二。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商鞅批驳杜挚说,历史上那么多法,那么多礼,有的帝王因为不同的礼法强大起来了,有的帝王因为相同的礼法灭亡了,那么你说的守规矩是守哪一个规矩呢?所以说,反对古制未必是错的,遵循旧礼也未必是对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对策才是正确的。”(选自《青云读历史》)

最后,君主还要如圣人一般,制定通俗易懂的法律,“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我们除了制定法律,更重要的是制定让人简单易懂的法律,还要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让大家能够清清楚楚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里还能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法律并不是越繁复、晦涩越好,如果百姓弄不懂、记不住,便无法遵守,最后就会演变为为了惩罚人而制定法律了。

当然,制定完法律之后,便涉及到执行问题了。商鞅主张“重刑”,这也是为现在人所“诟病”的一点。很多圣母心泛滥的人,一听到又是连坐,又是挖鼻子,又是墨刑的,就开始暴跳如雷了,斥责商鞅是残暴变态的。

为什么商鞅主张采取重刑的手段,以刑护法,以刑去刑?其实商鞅为了怕被这些浅薄之人、有心之人误会,千年之前就已经在反复强调:“夫刑者,所以夺禁邪也。”“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他解释道:之所以要制定重刑,其目的是在于禁止百姓违法,而并非在于重刑伤害百姓。

法律,最根本的体现在于“保护好人,惩罚坏人”,而“好人”和“坏人”在法律面前本就是水火不容的。要想保护好人,就必须严惩坏人,如果宽容坏人,则势必反过来伤害了好人。这样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却被很多人忽视了!可见这世道人心,乱成了什么样子。

这些严刑峻法看起来确实“惨无人道”,但是这些是非不分的“圣母”看得到吗?正是在这种严刑峻法下,人人都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整个社会月明风清,这不正是我们人人所向往的社会吗?更何况,商鞅在立法阶段就已经说了:法律要尽量简单一些,要让百姓看得懂、做得到,同时,要公之于众,让大家了然于胸。在这么充分的告知下,如果一个人还要去烧伤抢掠,作奸犯科,那么受到严刑峻法的惩罚,是不是活该呢?

此外,商鞅认为法律权威的树立还有赖于执法效率的提高,提出“日治者王”“夜治者强”,主张“无宿治”“百官之情不相稽”等思想。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要精简办事程序,不能让老百姓办件事东跑西跑,十天半个月都办不下来吗?这不正是要破除懒政行为,纠正官僚主义作风吗?

如果还不理解商鞅的思想,还不理解严刑峻法的“冷酷”下,法家思想的拳拳爱民重民之心,那就再举一个例子吧!曾经,酒驾查得不严,醉驾没有入刑的时候,这类情况是多么猖獗一时?而今,严查酒驾,醉驾入刑之后,是不是减少了很多呢?“醉驾入刑”相对于之前,算是严刑峻法,可是真正受到惩罚的人变少了,“明知其不可犯而犯之”的人,您是否还会万分同情呢?

商鞅,一个背负着众多误解的伟人,他的光芒如天边皎月,千百年来依然在默默无闻地照耀着一代代华夏的游子,等待着大家:“回家!”

本文内容由小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