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道德经中的道和的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关系)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中道与的分别代表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中的道和的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中的道和的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关系)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德经中有道和德之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

德,古同“徳”。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践行、革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道”原意为人行的道路,用作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亦指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德"与“得”相通,意为具体事物得之于“道”的特殊性质。“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

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人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德”指合乎“道”的行为和品德。“道”与 “德” 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开始联用,合成一词。

“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老子谓“精神生于道”。道之形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亦即“大包天地,细入微尘”者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中道与的分别代表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