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周口为什么在清朝被称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河南省周口市大的清真寺)

导语:明清时期周口地区文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明清时期,西华佛教场所有县城的扬善寺、清河驿的崇兴寺、思都岗的龙泉寺、长社店的寿圣寺、诸葛村的显庆寺、奉母城的显敬寺、前段庄的清凉寺、铁佛寺村的铁佛寺等。

龙泉寺,位于西华县城北18里思都岗村岗阜之端。寺前有一潭,泉水清澈,长年不涸,故名“龙泉”。清乾隆《西华县志》载:“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僧昌果劝化居民张果等重修制,至万历四年(1576年)规模始成。”据《龙泉寺碑记》载:“大殿供佛,小殿寅宾斋房,禅堂东西相对,大殿前则水陆会殿,小殿前则地藏王殿,伽兰殿西向而居东;六祖殿东向而居西。又前者山门南启,四大天王在焉。墙垣高峭,而僧房之棋布百余间。林木茂盛,景色清幽。”文物建筑现仅存清代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硬山式,屋面覆布瓦,檐下施重昂斗拱,殿内巨柱排列整齐,基本保持了明代大殿的建筑风格。

西华清凉寺,位于西华县城西45公里后段庄村南,相传商高宗武丁曾在此歇息,后人建寺纪之。现仅存清代大殿1座,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式建筑,布瓦覆顶,前檐施重昂斗拱。

据明《成化总志》载,观音寺,在扶沟县北侯谢保,系洪武三年(1370年)僧人义谅创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僧善通重修;天清寺,在扶沟县东寺召保,永乐五年(1407年)僧存钦建,天顺六年(1462年)僧本如修。清《乾隆续通志》记载的明代创建或重修的寺庙还有湖庄寺、周坞寺、江村寺、慈云寺。

太康寿圣寺塔,位于太康县西北22公里高贤集寿。寿圣寺,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建,为六角七级仿楼阁式砖塔,高28.5米,周长2.8米。塔身1至6层在南面辟真门,檐下均置砖雕斗拱。该塔最大的特点是,塔身南壁各层均嵌砌石雕佛像,其中第1层有佛像101尊,石刻题记13方;第2层有佛像5尊;第3层有佛像19尊,石刻题记1方;第4层有佛像26尊;第5层有佛像19尊;第6层有佛像6尊;第7层有佛像5尊。整塔共嵌砌石雕佛像211尊,石刻题记14方。该塔对研究明代建筑史、佛教传播和石雕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太康寿圣寺塔

明清时期,鹿邑县城南街的万寿寺(又名大寺庙)有庙宇百余间,规模宏大。清代在寺内设僧惠司,主阐佛教事务,为鹿邑县佛教活动中心。

明代,淮阳太昊陵大事修筑,重建玉皇观、岳飞观、女娲观、天仙观、三清观、祖师观等,分驻道士主持观内事务。清代,道长统领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等县道观。每年太昊陵派出道士3至5人分赴诸县道观巡视,发现不轨就地处理,可体罚、驱除、关押等。太昊陵管辖道士属道教全真派(出家道士),其中又分白依派和龙门派,以白依派为多,系由北京白云观传来。

明代,鹿邑县道教活动逊于前。清代,道教活跃,全县有道观70余座,信徒遍及城乡。清朝虽然抑道扬佛,然鹿邑县道徒甚众。鹿邑县于真武庙建立“道会司”,在城隍庙主阐道务,以监督道徒。

明清时期,西华县道教场所有县城的天爷庙、吕祖庙,逍遥镇的玄帝庙,沟刘村的玉皇庙,青年村的全神庙等。

明清时期,扶沟县道教场所有县城东门内的东岳庙、八腊庙,南门外的纛旗庙,北门外的龙神庙,县城南的汉寿亭侯庙,县北的黄帝庙、郑庄公庙,县南裴颖村纯孝伯庙,其他还有马太守庙、光武庙等。

明嘉靖年间,朝廷限制寺观发展,以便更多人力从事生产。嘉靖十年(1531年),皇帝下诏毁天下私作寺观,各地官府让寺观中的僧、道、尼还俗,周口一带的佛、道教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明初,该教教徒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在淮阳新街建清真寺,寺内由教长阿訇主持教务。该寺于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八年(1669年),又于今淮阳民族南街重建清真寺。随着伊斯兰教民的不断增加,清真寺在城乡逐渐增多。

明隆庆元年(1567年),回民盖、王两姓从万花集(今西华县李方口)移居周家口西老寨,并于万历四年(1576年)建清真寺。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3大派别。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为基督教的西派,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尊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为圣母。清康熙年间,天主教传入鹿邑县北军吴庄、庄楼、何染坊、大刘庄,这是周口地区基督教传入之始。雍正年间传人冯桥村。道光年间,在冯桥村建教堂草房4间。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