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刘邦伪游云梦什么意思(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导语:伪游云梦——刘邦以身犯险,陈平心怀叵测

【读原著、学原文】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平曰:“古者/天子/巡狩1,会诸侯。南方/有云梦2,陛下/第3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4。陈,楚之5西界,信/闻天子/以6好出游,其7势/必无事/而8郊迎谒。谒,而9陛下/因禽之10,此/特11/一力士之12事耳。”高帝/以为然13,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14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15,载后车。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巡狩:也写作“巡守”。意思是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2.云梦:地名,即云梦泽,今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

3.第:副词,但、只管。

4.会诸侯于陈:这句是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于陈会诸侯”。

5.之:助词,的。

6.以:介词,凭借。

7.其:代词,这、那,指“以好出游”。

8.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9.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0.禽之:禽:通“擒”。之:代词,他,指韩信。

11.特:只、独、仅、不过。

12.之:助词,的。

13.以为然:以为:认为。然:认为……是对的。

14.豫:事先有了准备,预先。

15.之:代词,他,指韩信。

翻译

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询问将领们……陈平说:“古时天子巡察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云梦泽,陛下只需外出假装游览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凭着善意出游,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拜见时,陛下趁机擒获他,这只是一个力士的事。”高帝觉得他说得对,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皇上便随即出发。行程没有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

【悟原理】

解惑

1.《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这件事发生在高祖六年十二月,整件事的记载比较简单。

2.《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记载了这件事,比较详细,但是侧重点不同,将来讲韩信的时候再说。

3.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汉五年刘邦消灭项羽后称帝,十月,燕王臧荼造反,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着刘邦平叛。

4.汉六年十二月发生了这件事。

5.陈平在提出“伪游云梦”这条计策之前,还问了刘邦几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刘邦也都一一如实回答。

6.活捉韩信之后,刘邦与功臣剖符定封,陈平被封为户牖侯。

启迪

1.汉五年,陈平随刘邦平定了臧荼的叛乱,从他担任的职务“护军中尉”来看,陈平依旧受刘邦的信任,监管其他将领。

2.汉六年十二月,发生了这件事。这件事非常的蹊跷:

第一、这件事的起因竟然是“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这是刘邦时期“莫须有”的案件。要知道,古代谋反是第一大罪,被告者如果坐实罪名,不仅要满门抄斩,还得株连九族。可就是这么大的罪,告密者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非常可疑。

第二、刘邦竟然相信了。其实我们替刘邦考虑一下,也情有可原。汉五年他刚刚消灭项羽,登基称帝,当年燕王臧荼就反了。一年之后又发生了这件事,现在的刘邦可以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作为一个统治者,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所以他才与众人讨论。

3.他首先询问的是他的武将们,武将们都说“亟发兵坑竖子耳”——赶紧发兵,灭了这个熊玩意!三年灭秦、五年灭项,作为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武将们,刚刚过上好日子,依旧少不了狠勇好斗的性格。刘邦听了众将的意见后,他的反应耐人询问——“高帝默然”。他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后面与陈平的问答中就能解释原因。

4.众将的回答令刘邦不满意,于是他咨询陈平。原本是刘邦问陈平该怎么办,陈平先是推让了一番,然后反客为主,开始询问起刘邦来了:

陈平问:众将说什么了?

刘邦答:亟发兵坑竖子耳。

刘邦既然来问陈平,陈平肯定猜到了众将的回答令刘邦不满意。所以他想知道众将是什么意思,以便将来想办法的时候有所针对。刘邦的回答也是毫无保留,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君臣之间这种相互信任的情感,是他们能面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前提。否则,刘邦如果藏着掖着,陈平献策肯定没有针对性。

陈平在得到刘邦毫无保留的回答后,开始为刘邦谋划,依旧是问答的形式:

陈平问:状告韩信谋反这件事,有人知道吗?

刘邦答:没有。

陈平问:韩信知道有人告他谋反吗?

刘邦答:他不知道。

这是陈平提出“伪游云梦”这个计策的基础,否则人尽皆知的话,他的计策就不管用了;韩信知道的有人告他谋反的话,他的计策同样也就无效了。

陈平问:陛下的兵和韩信的兵,谁更精锐呢?

刘邦答:比不过韩信。

陈平问:陛下的将领用兵有能比韩信厉害的吗?

刘邦答:比不上啊。

这二问二答,感觉刘邦像个犯了错的学生,很乖很无辜。陈平的问题很尖锐刻薄,刘邦的回答很老实坦率。一般来说,做领导的都很忌讳别人说自己的短处,而陈平的问题直指刘邦的短板,但是刘邦不同常人的地方体现出来了,面对陈平这样的问话,他不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毫不避讳地承认现实。

《史记·留侯世家》也记载了类似的事,刘邦啜食吐哺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张良就曾经用“八不可”劝说刘邦,也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也是直指刘邦的短处,刘邦也是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这就是刘邦高人一等的地方。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让下属提意见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领导才是真正善于将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的领导。

原文记载,刘邦在回答将领不如韩信时,说“莫及也”——“比不上啊”。这一次的回答竟然用了一个语气词“也”,不要小看一个语气词的重要性!“未有”、“不知”、“不能过”,前面三问都没有,这次这个“也”字,恰恰充分地体现了刘邦的无奈,并说明了刘邦对众将回答的反应是“默然”的原因。——这也是作者司马迁写作的厉害之处!

陈平在得到了刘邦毫无保留地回答之后,开始分析诸将请战的不合理性:

陈平说:现在兵不如楚国的兵精锐,将领用兵的能力又比不过韩信,反而发兵攻打他,是逼他和我们作战啊,为陛下危险了。

刘邦问:为之奈何?

陈平给刘邦分析完完之后,说现在与其开战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此时刘邦说出了他的名言“为之奈何?”可以说这是刘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在面对不利局面时,不断地咨询他人的意见,博采众长,这是刘邦最大的特长之一。前面我已经讲过,刘邦能力有限,自己不想办法,而是让他人出谋划策,自己拍板决定——这是最省劲也最高效同时还能最高程度获得下属共鸣的领导的做法。因为每当下属的意见被上级采纳时,下属必定会获得认同感,从而更加努力,刘邦绝顶聪明啊!

5.至此,陈平在问明白了情况后,开始提出了自己“伪游云梦”的计策。让刘邦假借“巡狩”之名,活捉韩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陈平的这条奇计:

第一、时机的选择。天子巡狩会见诸侯,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利用这一点,不是反常之举,不会让韩信起疑心,否则容易迫使韩信做出异常举动。

第二、地点的选择。伪游云梦,在陈这个地方会见诸侯。陈,这个地方的选择很有深意,因为它是韩信封地的西部边境。选择在这个地方,就可以避免深入韩信的封地的内部,使刘邦落入韩信的包围之中;选择在边境,如果韩信真有异常举动,是战是退,主动权在刘邦手里。

而且陈平还推测,韩信必定会觉得不是针对他而放心地前来拜谒,趁韩信来拜谒刘邦的时候,一举将其擒获,这是擒贼先擒王——最高效的办法。后面发生的事,一切皆如陈平所料,韩信束手就擒。

6.陈平这条计策,虽然流传千古,为后世人们所称道,但是我觉得陈平对于这件事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一、太过冒险。陈平这个计策的成功必须以韩信没有异心为前提,如果韩信有异心,那么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假借巡狩之名,虽然名正言顺,但对于真想造反的人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选择在楚国的边境,虽然能战能退,但对于用兵如神的韩信来说,无异于自欺欺人。如果韩信真想造反,刘邦此去凶多吉少。所以,陈平此计,大有投机取巧的嫌疑。

第二、洞悉人性。此时他和韩信在刘邦阵营共事已多年,对于刘邦阵营的上层领导,他们相互了解的程度应该比较深刻。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恶霸,韩信非但没有报复他,反而让他做了都尉;送给他饭吃的漂母,韩信送给他千金作为报答。从这些事上,陈平分析出韩信是一个不计前嫌、知恩图报之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还记载了其他人游说韩信,让他反叛或者独立的事,都被韩信拒绝。)但这些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特点,在“天下”这个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能否保证韩信不动心、不变心,实在不好说。所以,陈平的冒险还是建立在洞悉人性的基础上的。

第三、圆滑世故。这一计,陈平应该是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为刘邦着想。通过对韩信的了解,他认为韩信不会背叛刘邦;再加上献策之前亲自问了刘邦,知道刘邦不想和韩信正面硬刚,所以才想出此计。不但顺着刘邦的意思去做事,而且一旦成功擒获韩信,陈平定会得到封赏。——此事之后,陈平被封为户牖侯便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手:为韩信着想。既然刘邦不想与韩信正面交锋,陈平又不能违背刘邦的意思,便想出了此计。如果韩信在天下最大的利益驱动下,有了造反的心思,那么此去便相当于陈平把刘邦拱手送给韩信。将来韩信取代刘邦,陈平便是大功甚至首功一件,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好处。

不管为谁着想,陈平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自己着想。这么一看,陈平这个人阴险得令人不寒而栗!最终的事实证明,陈平押宝押对了,韩信真心没有想造反,所以陈平便以善于出奇计致胜的形象展示给后人;如果韩信当真造反了,陈平只能落得个卖主求荣的千古骂名了。

7.鉴于陈平的计策有一定的冒险性,在此斗胆为刘邦献上一策略:直接把韩信召进京城。

第一、如果韩信没有异心,那么韩信肯定会来,这样不但不用劳师动众地假借巡狩之名伪游云梦,而且还避免了冒险问题。

第二、如果韩信真有异心,这么一召,韩信要么称病不来,要么直接起兵造反。无论哪种情况,刘邦必须正面与韩信作战。

按照当时的情形判断,虽然刘邦的兵、将都不如韩信,但韩信还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能以汉中、三秦起家,屡败一胜而消灭项羽,此时刘邦举天下之力对付韩信,还是没有问题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垓下合围项羽时,韩信三十万大军与项羽十万人正面交锋,在项羽穷困潦倒之时,韩信初战不利,退却了。这也说明韩信虽然用兵如神,但和项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刘邦连不可一世的项羽都消灭了,对付韩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又会耗费人力物力,老百姓好不容易从战火中走出来,又会生灵涂炭,不如让刘邦冒险伪游云梦。但是历代帝王,除了不正经的——比如明武宗以外,哪个不是把自己的性命看得非常重要呢?哪个会冒着生命危险做这样的事呢?

应用

1.侧重于刘邦事前的应对准备,我们可以看出,当个人或者团队遇到棘手的困难时,群策群力地多争取意见,是我们应当学会的方法。这件事又一次体现出刘邦卓越的领导才能,广泛地征求大家的意见,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有效的拍板决定。

2.侧重于刘邦面对陈平问话时的态度,我们可以学习,刘邦这种直言不讳、坦然面对自己短板的真诚。只有当上级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面对下级时,下级才会尽心尽力地献计献策。

3.侧重于陈平的这条“妙计”,我个人认为,冒险投机的成分太大了,我们应当避免在日程生活中犯这样的错误——虽然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也遇不到这样的机会。踏踏实实、心安理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比什么都有意义。

本文内容由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