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戏曲的气息训练(唱戏怎样用气息)

导语:「戏曲知识」你一定要知道的气息练习方法都在这里

传统戏曲中的诸多发声原理,是从许许多多土生土长的歌者的唱法中,再由戏班、梨园的不断演变与实践中以及戏曲前辈们一点一滴、百年千年的积累中,才逐渐淘炼和归纳出来的。

而当今,要提高、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水平,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传统戏曲中的一些歌唱原理,特别是气息原理。因为,呼吸被称为“歌唱的原动力”。

一、传统戏曲中是如何练气息的

气息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传统戏曲中,很少孤立地来讲练“气”,一般都是结合练声来进行的,即“遛嗓子”、“喊嗓子”、“吊嗓子”。其中的“遛嗓子”、“喊嗓子”,其主要目的是练习气息的控制,而“吊嗓子”则是练习气息的运用。

1、遛嗓子

旧时的戏曲演员,通常每日清晨早起,步行至空旷之所或无人之地(地点当然以河边或城墙根为最佳)遛嗓吊音。一则可以屏气凝神听到自己的回声,二则这些地方空气较为新鲜,对嗓子大有裨益。具体步骤通常是:第一步,呼吸新鲜空气,并要感到气息吸进,由腹中前面而入,存至腹内,再慢慢由两肋归腹后面再徐徐放出来。吸气时,要多用鼻子呼吸,口微微张开来帮助,即使气息不够也不要过于张大嘴巴,因为这样会被冷空气刺激嗓子,容易引起嗓子发痒或咳嗽。第二步,呼吸时要挺身昂首,目平视,舌抵上腭,由鼻中轻轻吸气以意送至小腹(即丹田),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再慢慢放松两肋,收紧小腹,将气息逐渐从口中呼出,但不可出声,即所谓“清气换浊气”。

这样从散步时的自然呼吸,以及这种有意识的深呼吸练气,便是传统戏曲中的“遛嗓子”。

2、喊嗓子

在深呼吸数十次之后,口腔、鼻腔、喉咙、肺部已逐渐适应了清晨寒气的刺激,就可以开始“喊嗓子”,并结合发声来练习气息。发声一般是以“咿”、“啊”、“呜”等字来喊,喊时要将腰部挺直提气,由丹田用力(当然不要只用喉咙部分发声),从低渐高、由弱渐强,将一口气慢慢送出,至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音高再慢慢低下。练习时,必须要用点气力来喊,并尽量延长声音,控制好强弱,仿佛练功一样要多坚持一段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声音圆润、音色纯正,不能出现裂音、沙音。如果哪一个音不圆润、纯正,就多重复几次,单喊这个音。由此循序渐进,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其次,进一步用念引子、叫板、变换声音来做练习。再则,用念白来练声,即:念口齿灵活,包括对白、定场白、自报家门、定场诗等,念白虽然也注重气口的运用,但主要是锻炼情感与咬字。

最后,念大段话白和念数板,以及各种哭、笑。需要注意的是:笑,要按不同角色需要而练。如花脸,练“打哇呀”,武生,练“猴子哇呀”,或喊高的脑后音,如“嘚马来呀”等。这些喊法,是包括唱、念时要注意字的“四声”、“五音”、“四呼”等念字的基本要求的, 并要做到“字正腔圆”,即:不仅要求声音美,而且要求字音的清晰、准确,犹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不是用气息唱,声音“卡”在喉咙里,字就不可能清晰、准确。凡发声不好者“五音”、“四呼”必然不准,字音是“卡”在喉咙里的;相反,发声好的演员,气息用得就好,口腔等器官(唇、舌、牙、下腭)能够自如地活动,以不同的姿态,配合成各种不同的字音,则字音就比较清晰、准确。

3、吊嗓子

喊嗓子回家后,稍作休息,吃一点东西(不要吃太饱,并且,最好不要吃菜,因为菜里的作料会对咽喉部有刺激),喝些许白开水(不要喝太多,所谓“饱吹饿唱”),休息片刻就可以用乐器伴奏来吊嗓子。先唱一段调门较平的曲子,使嗓子活动一下。旧时梨园老师傅是说把嗓子唱“热”了,再吊高调门的,就是把气逼到里面,唱高音的“咿”。换气的方法,和平常的练习恰恰相反。因为唱时气是往里吸的,换气反是往外呼了。具体要求是:音要细而尖锐。主要是今后能用在舞台上表现悲和喜,有独到之处。若唱到特别高的音时,不要挟偻着嗓子往外挤,或唱出了“鬼音”,需憋着小肚子徐徐用力,口中上腭要尽量向上缩紧,嘘着出音,音腔轻过,要锐而深。再不然,则先不要唱这个音,待掌握好板眼让过去,再接着唱下一个音,行话称为“搭过桥”。什么时候这个音能达到了,再继续往高唱,循序渐进。

传统戏曲中,“手势讲手法,眼神讲眼法,身段讲身法,台步讲步法”。因此,初练吊嗓子时,旧时师傅都要求徒弟站着全身不要随便动。怕习惯成了毛病,今后在舞台上演唱时,不是这里动,就是那里摇。尤其是脸上更要紧,旧时师傅叫徒弟对着镜子唱,脸上神气非要自然不可。而待熟练以后,更要随着唱词的意思,脸上还要加上表情,主要用眼睛、眉毛和嘴以及面部肌肉等,要练习得合乎情感且美。

二、传统戏曲中气息的运用

(一)古代唱论中的部分论述

练唱者必重气息。古代唱论中说气要用得深沉——“出音如笙,呼也响,吸也响”,意思是说,呼吸要用得精巧、配合、默契。练气者宜静心,要练得能禁寒避暑,即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使歌者能够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可适应,并能发出美妙、洪亮的声音。所以,旧时梨园名家在出台之先,会如打坐般活动呼吸,让全身血脉周流,气息才能通畅。并同时试着振动嗓子,免得候场过久把嗓子闷住了。

又如,关于气息的运用,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即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的说法。所谓“自脐间出”,即是指运用丹田气息。而运用丹田气息时,必将腰部挺直,则开口发声,小腹自然收回。若先收缩小腹,则精神紧张于腹部,声音反停于胸间,不能运用自如。当然,丹田气息是否运用得当,在发声时可将双手自掐两肋,如声出时两肋发涨,则是用上了丹田气息。

再如,元朝芝庵的《唱论》中也说:“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对于“爱者有一口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无论唱一段或一出戏,都须要用一口气唱下来。即:无论唱任何腔调,必须合理利用气口;即便是换气,也不能等到完全气竭再换气。这些,都是运用气息的法则。旧时梨园名家提倡用气要迂回曲折,要有运转吐纳的技巧,才能使唱腔抑扬顿挫、委婉起伏、动人心弦。而且,这些运用气息的法则,又都必须结合戏曲唱段的字音、词义、感情、表演等融合使用。

(二)气息的运用与保存

传统戏曲中的气息运用,往往能够做到吸气时外部看不见,气吸得深、吸得自然,唱起来喉咙不使劲,发声自然。歌者要养成在一开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时轻轻呼气的习惯,使声音由轻到重。这样,可以收到锻炼横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轻就必须使横膈膜的动作缓慢,因而有助于达到呼吸运转自如、提高肺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声音由轻到重,不伤嗓子,使它经累、持久。这一办法练久了即使不用主观控制、有意识地向口腔外呼气,也能得到较响的声音。刚开始练习时,宜慢速,待熟练以后,掌握了由轻到重的声音,呼吸过程缩短,就不会影响到演员唱快速的音调。

处理好气、声、字、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传统戏曲中的一项审美要求。而气息的运用与控制,被看作是发声与歌唱的基础。传统戏曲中,演唱要求用气取自“丹田”,并使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不但可以保证声音圆润、行腔自然,而目还能为在演唱中表情达意带来方便。传统戏曲中的气息,气主要储存在小肚子里。如气在嗓中,唱时易哑;在胸中,则不够用,且两者都不能持久。储存在小肚子中,气最长,力量最足,声音结实,也唱得高。

(三)气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要想表达好戏曲中的各种情感,就要学会用“气”功,用得不当,脸上就没有戏。

运用“气”功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噎、贴、憋、横、沉、扇”等。例如:表现“惊讶”时,就要运用沉气,把气下沉于胸部,叫做“沉于胸”,表现“大吃一惊”时,也要运用沉气,但要把气沉入脐部,叫做“沉于脐”,而表现“恐惧”时,则要把气“沉于肾”。只有把气用对了地方,眼睛才能有神,声音也才会有情感。对于在这方面的感受,京剧老前辈李洪春先生有很精辟的说法,他说:戏曲表演有13字的诀窍,即:“喜、怒、悲、欢、忧、思、酒、醉、颠、狂、疯、泼、荡”。

喜——一派正气,气要放得正、用得稳。

怒——气在胸中转圈圈,越怒,气转得越紧。

悲——用喘气,如悲痛已极,眼泪欲落时,可用“贴气”方法(运气往眼睛前面贴),把泪收住。

欢——气要充满前胸。

忧——用砸气,把气往下砸。

思——用憋气,将气停于胸中。

酒——(微带酒意)用喷气,把气从胸中喷出来。

醉——气要取中,自然松弛。

颠——(神经失常)要来回换气。

狂——(狂傲)要上下抽气,横憋。

疯——左右贴气,将气紧贴两肋。

泼——提气后将气分向两肋。

荡——气往上冲,直奔两肩。

因此,如果一个戏曲演员能掌握以上各种表演方面的用气方法, 再与歌唱的“偷气”、“换气”等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那么他在演唱方面一定能有所发挥,并能取得较大成就。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