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观过知仁的意思(观过知仁造句)

导语:观过知仁

观过知仁的意思(观过知仁造句)

《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孔子这段话的诠释是:“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意思就是说:“人的过错,是可以分出类别的。君子常常因为敦厚而产生过错,小人则常因刻薄而产生过错;君子会因仁爱过头而成错,小人的过错,则是因为他的残忍。

朱熹之后,人们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基本都沿袭了这样的观点。即人分党类——君子与小人;“过”有善、恶——君子之过为善,小人之过为恶。

但无论怎么说?“过”,终究是“过”。“善”过也好,“恶”过也罢,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错。朱熹此论,是不是有些为“君子之过”掩饰之嫌了呢?

其实,朱熹的意思是:君子之过,是因好心而犯的,这样的“过”,不是为恶;这样的人,当然也不是恶人。可是他说的太绕了,可能是他太想把人分出“君子”和“小人”的缘故了吧!

要我说的话,这段话的意思很显豁:人们的过错是可以归类的,因为“过”有“有心”与“无心”之分。譬如杀人,有人杀人出于无心,而有人杀人却是故意,结果虽同,但起意不一,本质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由这“杀人”,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善”与“恶”,“仁”与“不仁”的。再说,善者犯错,一定会勇于认错;而恶者对自己所犯的过错,却只会隐匿、逃避,他们是不会认错,更不会去改错的。

《后汉书、吴祐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是吴祐手下一个叫孙性的掾吏,私下用收来的赋税钱,给父亲买了件衣服,可当他把衣服送给父亲时,父亲却恼怒的说:“我们有吴大人这样的好官,怎么能忍心欺骗他呢?”一边说,还一边催促儿子回去认罪。听了老父的话,孙性是既惭愧又害怕,就拿着衣服到官衙去自首了。大堂上,吴祐屏退左右,问孙性原因,孙性把父亲的话一字不落的给吴祐说了。吴祐说:“你因为父亲的缘故,敢于背负坏名声,承认过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观过知仁了啊!”吴祐没有问孙性的罪,让他回去感谢父亲,还把衣服送给了孙父。

孙性拿赋税钱买衣服,乃公钱私用,这无疑是“过”。但知过能改,可见这孙性的本性并不坏,吴祐也就从孙姓的这次“过”,认清了孙性这个人。

人,是生物群中最复杂的群类。人面难识,人性尤难识。孔子“观过知仁”,于“过”中观人性,实在是独开蹊径的识人之法啊!

本文内容由小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