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中小学生减负越减越重(中小学生减负难的根本原因)

导语:中小学负担越减越重,“运动式”减负是病因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顽疾之一,特别近年来,从作业到考试,从校内到校外,学生负担是愈减愈重,这使得学生近视率急剧上升,首次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数量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虽然每年各级教育部门都出台文件、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减负力度,但效果非但不明显——作业写到12点、双休节假补课忙,“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成为中小学生的常态。

究其原因,我以为这都是“运动式减负”——治标不治本造成的。

“运动”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某行业、某领域、某区域甚至全社会的人,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可是,过了这段时间,这件事情就没人再提了。“运动式”的事情,都是为了适应形势需要的阶段性短期活动,非是常态化的事情。

我这里之所以认我们过去的减负是“运动式”,理由有三:

其一, 在减负的总体设计上,我们是只在“减标”没有“动本”。每年的减负只是出台减负的具体措施,明确学校和教师不能做或少做某事,却从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过以学生成绩为核心的学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从而使减负成为“阵风式”的——开学初轰轰烈烈,学期中偃旗息鼓,学期末为了考试“变本加厉”。

其二, 在减负的对象上,我们是只“减”学校和教师、不管校外和家长。每一次减负,都主要是针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要求都是轻描淡写,对家长则几乎是没有要求。因而,每次减负都是校内教师减负、校外和家中增负,学生是前脚出了校门,后脚就进补习班。双休节假,学生上的课、做的作业比之学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减负的结果是学生除了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更多的补习班作业。

其三, 在减负的具体操作上,是将减负异化成可视化、可操作的“运动”形式:如,缩短在校时间、减轻学生书包重量、家庭作业要公示、要备案等。如此做法是方便了量化、检查,却是“按倒葫芦瓢起来”,增加了教师负担,形成了诸如“三点半难题”等新问题。

学生学习要不要负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如果欲将学生的学习负担全部减掉,那除非不让孩子学习。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是不要作业,不要考试,更不是不要学习。

这个过重的学业负担从哪里来?不言而喻,是从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来。是家长、教师、学校、以及那些用学生分数来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的相关部门而来。

当然,是学习必有考试,考试并不是负担产生的根源,人们对分数锱铢必较的观念和评价办法才是负担产生的祸根。是人们对分数的过度追奢,导致了给孩子布置过多的作业,进行频繁的考试,还有本不必要的“补课”。

所以,要祛除“运动式”减负,当釜底抽薪,标本兼治。从负担产生的根源开始——改变相关部门和学校以分数为核心的教师考核办法,矫正家社会、家长对孩子“分数”的偏执要求。

具体实施起来,一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莫再用升学率来考核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当然也就可以相应地变“排名制”为“合格制”,只要教师所教班级的及格率、优秀率达到某个标准,教师就是合格的,就可以评优树先,职称就可以晋级。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段让家长形成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正确教育理念,具体的切入点,就是学校学生考试成绩变“分数制”为“等级制”,而且在小学和初中段,只分“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即可。

当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和教师标杆的时候,当家长、教师、学校不再“关心”孩子分数排名的时候,就算不再搞“减负运动”,人们也“懒得”去给孩子布置过多的作业,买过多的资料,双休节假将孩子“扭送”进补课班了!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