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伊秉绶简介(伊秉绶书法精品选)

导语:清雅古朴 严谨拓放——简评伊秉绶、伊念曾、伊立勋的书法艺术

依斋

在中国书法史上,其书法能名扬于世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一家三代都擅长书法,风格又具家族特色并能名扬于世的却不多,尤其是客家人士,就更为可贵。我们这里要论及的就是清代伊秉绶、伊念曾、伊立勋一家三代人的书法,他们一直引起同道们的研究和关注。

伊秉绶(1754 ~ 1815),工诗文词,善画山水、墨梅,不泥成法,简洁秀逸,很有金石气。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伊秉绶的书法独树一帜,占有突出的地位,已故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评其书法:“论到唐以后的书法,只有颜字变化多,最神奇,历来写颜字的,也只有伊秉绶最解其意。”近代书法大师康有为亦认为他的隶书是“集分书之大成”,将他和清代巨匠邓石如并提为清代碑学的两个开山鼻祖。

伊秉绶的隶书入古开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分布严整均匀,四边充实,端庄大方,宽博峻伟,秀韵天成,具有一种华贵雍容的气质。其隶书用笔圆浑,没有夸张雁尾的波挑,而是蚕头蚕尾,直来直去。伊秉绶的隶书吸收了一些旧隶碑额及缪篆和带有缪篆笔意的一些碑刻,如《北校官碑》、《三合山碑》的一些特点。其挑笔处笔法意到,在若有若无之间,“笑不露齿”,最得风流含蓄之妙。其隶书笔力雄健,中画沉实,挺拔浑厚处熔铸了《衡方》、《郁阁颂》、《张迁碑》等碑的优长。伊秉绶隶书的超妙处在于:在结体上方严而不刻板,时有新理妙趣;在用笔上凝重而有韵致。整体上表现出高雅古朴、清华高标的庙堂之象。尤其难得的是,他的隶书能大能小,既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又有缩为小隶,精妙绝伦。”

伊秉绶的隶书是从《裴岑纪功碑》、《封龙山碑》等碑中走出来的。沙孟海还说:“他固然熟习汉碑的,但还有一个绝好的步梯,是他靠着它后来才能登峰造极的……”伊秉绶是用颜真卿写楷书的方法写汉隶的,于是成为现在的面目了。清人学颜,“钱南园及其体,伊墨卿及其理,何子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刘石庵得其韵。”几个人之中只有伊墨卿遗貌取神,将颜字的精神气度化解到隶书创作之中,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师承与创造。伊氏的隶书与颜真卿的楷书一样,气度恢宏,洞达高邈,非其胸次,不能臻此。

试观伊秉绶《经经纬史,仁仁义宜》八字联,墨色浓厚,结字宽博、磅礴,平正而不刻板。上联中的前三字都是绞丝旁,一者上部开张成方形,三点为圆,铿锵有力,四平八稳;二是上部成连锁形,笔画稍粗,健美强壮,而三点成“小”字,像刚刚出土的嫩苗;三者上部成连环形,笔画细,像美女伴舞,附之底下三点较淳厚,似三块硬石顶在地面,可谓刚柔相济。两“经”中,一者的右部头横直而彎,刚毅、沉稳;二者的右部横圆而偏弯;一者的三点比之二者的三点小,故此二者的横相应会比一韦”取篆化,直横、平正之势,配上左旁,巧似“美女伴英雄”。字撇、捺酣畅淋漓,随意自如,粗看显得稍长,细品则悟此为妙趣天成。下联“仁”的二左旁如参天大树,又形貌各异,二右旁之起迄笔又呈上下首尾相照应。在工稳中与下边“义”字的斜钩大打出手,以泼辣、洒脱于静中加强动感。“宜”字以“且”字顶千钧之势稳如山案。正如伊秉绶的论书语说的那样:“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

伊念曾(1790 ~ 1861),伊秉绶子。克传家学,工篆、隶,善篆刻与画山水、梅花。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伊秉绶分书根底及子,行书学李西涯(东阳),尤为超妙,其子梅石(念曾)几与父埒而为其父所掩。”所以说伊念曾的隶书作品有其父之遗意,然而相比之下溶入更加随意之笔调,结体也更偏扁,兼有汉简书味,不拘一法,落落大方,别有一番洞天。伊念曾还擅诗,著有

《守研斋诗抄》。

伊立勋(1856 ~ 1941),伊秉绶孙,伊念曾儿,亦如先人一样工篆隶,作品线条流畅,质感甚强,结字平稳、整齐,也颇具家风。伊立勋久居上海,民国时期以鬻书为生。

综述伊氏三代人的书法,正如沙孟海对伊秉绶书法的评价一样:“为隶家正家,化板滞而清空高邈,用隶法写楷字,又用楷法写隶字,师颜之所师。”伊氏三代人都以隶篆为主,共同的特点是严整中有机趣、有变关,既简净又活泼,做到了动与静相互协调,严肃与活泼互相统一,老到中充满生机,严整中具有韵致,远看气势磅礴,近观又十分耐人咀嚼,既重视形式美感意趣,兰重视笔意的沉郁超拔,他们的作品展现的雄浑豪迈、高古俊逸、典雅清新的艺术格调极富美感 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可以说伊氏三代人的书法蓦清代中法史,尤其是客家书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值得写上一笔,与诸君共赏。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