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的道是指(老子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导语:老子所说的“道”是科学吗?如果不是为何我们还要读《道德经》?
科学给我们解释了许多原理,但是科学从来不能解释,世界为何要遵循这样的原理?
譬如,科学能够解释生老病死的原理,可以清楚地从一只蝌蚪和一个卵子的结合,逐渐形成生命直到最后死亡的过程,但科学从来不能解释,生命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理?
又譬如,科学能够解释天体运行的原理,可以清楚地解释细微的原子、电子运行轨迹,也可以解释浩瀚太空的运行模式,但科学从来不能解释,天体运行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理?
科学无法回答,只好将其归结为自然,也就是说不出所以然的自然而然。
当科学家追究到这一个层面,只好皈依于宗教,这或许就是牛顿等一批科学家最后为何皈依于宗教的原因。因为宗教很轻易地给出答案,一切都是上帝在旨意。
但上帝依然经不起哲学的追问,上帝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相比较而言,老子的答案却别具一格,老子说,那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类只能追问到“道”的层面,再也无法追问。但是,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是否跟上帝是一样的概念,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
老子开篇就先声明,道可道非常道,这个东西只能体会领会意会神会,而无法言传。尽管如此,老子还是尽力地表达他所神会的道,但很可能限于当时的条件找不到理想的词汇,也找不到合适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因此对于“道”的表达显得有点混乱,让后人领会起来也很有难度。
老子之外的诸子百家,虽然也说“道”,但只是把抽象的“道”作为自己学说的理论依据,而没有像老子一样去追问道的根源。
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我们才对于老子所说的道,有一个勉强能够领会的概念,道的根源是一个“空”的状态。
所谓“空”,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样,什么都没有,而是看似什么都没有,却包含所有。没有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物质意识、时间空间、存在毁灭、生死流变等等,但却内含着这一切。
道的根源是“空”,而道的流变有两种渠道,一是我们可知的状态,二是我们无知的状态。
这个概念跟现代科学所猜想的宇宙爆炸论、或者暗物质理论有点相似。
既然“道”的根源没有了物质意识之说、也就无从追问我是谁?没有了时间空间之说,也就无法追问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哲学追问,形成以下三个命题:
第一,那个自然而然的是什么?
第二,那个自然而然发生了的是什么?
第三,那个自然而然从未发生的又是什么?自然而然发生了又消失了又是什么?
科学只能解释第二个问题,即所有已经发生了的世界,包括物质意识以及围绕着物质意识的原理,物质意识的时间空间流变规律。
科学不仅可以解释原理,而且可以利用原理,利用自然所赋予的资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质世界,以至于今天我们把科学神话,觉得科学无所不能。
但既然存在一个已经发生了的世界,是否存在一个从未发生的世界?
另外,意识真的是自然无意识的演变结果吗?如果是,无意识的世界怎能无中生有意识世界?意识既然已经产生,又如何消失?
神学的存在就是回答第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神学是科学的反面。
第三个问题则交织了科学与神学的各种解释。如果科学可以解释的交给科学,一旦科学不能解释,就交给神学。
而道(或者佛)是三个问题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因此“道”或者“佛”比上帝高出一个境界。道不仅有可说的部分,也有不可说的部分(可解释和不可解释);有存在的部分,也有不存在的部分;有形状时间有空间的部分、也有无形无时无空的部分……
“道”的理念,就是我们易经的基础。
在科学解释里,人类只是动物的一种,只是已经发生了的世界的某种特殊存在形式。
而在神学里,人是有灵魂的,但人只是上帝的子民,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凡是按照上帝行事的终得善果,不按照上帝旨意的将得恶果……
在中国的天道观念里,人本身就是神,具有通道的灵性,是万物之灵。
在科学解释里,人与自然的感应形式只有三种:
第一,感觉,也就是本能;
第二,知觉,超越了本能,通过学习而获得。因此,科学上关于人类与动物有一种区分标准就是学习能力。
第三,智觉,不仅需要感觉和知觉,而且还需要天赋,换句话说不仅要有人的本能与不断地学习,还需要智商,只有达到这个层面才能成为科学家。
在神学里,人与自然的感应形式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慧觉。上帝虽然不可感知,但可以神会,人通过内心的反省修行,可以与上帝神会,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
在道的观念里,人与自然的感应除了以上四种之外,还有灵觉。人本是万物之灵,具有通天的灵性,但人会丧失灵觉,如果人丧失灵觉,将是万物之魔,而且感觉、知觉、智觉越发展,魔性越强。
至于人违背天道有没有惩罚,“道”只有现世的社会恶化、人类乃至生物毁灭的解释,而“佛”则有轮回的惩罚……
我首先说,我在此只是进行哲学上的浅显追问,而不是真理的解释。我是一个普通的凡人,普通地生活在世俗中的凡人,只是在学习国学过程中跟随先哲的思想搭建了追问的通道。
在我的追问中,神学是科学的对立面,但国学不是。国学不反科学,而是寻求道统。是将人的感觉、知觉、智觉、慧觉、灵觉有机统一的道统文化。
在追问的道路上,我做了一些问题的解释,当然,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我的解释只是希望能够激发一点感悟,在道的层面上,所有解释不免都流入牵强附会的圈套。
至于人类是否能够超越智觉通往灵觉?我在《古人认为人有通天的感应,是万物之灵?是荒唐还是真实的存在?》一文中有过浅层的探讨,在此不过多进行讲解。
在此,我只想做些补充,无论科学再怎么发展,只能丰富人类的感觉,满足人的肉欲快感,永远无法照耀心灵,因为科学自身只停留在人的三个感应层面,只有第四和第五个层面才涉及到心的层面。
尽管科学无法照耀心灵,但人类却是需要心灵的安抚。现在很多人已经购买了物质上的房子,但我们的心灵其实已经流离失所,所以我们狂躁不安。
宗教虽然可以照耀人的心灵,但宗教是以统治的方式强制人心,佛是以缘的方式关照有缘人,佛教甚至主张禁欲而通达灵应,我甚至怀疑佛教的禁欲有悖于释迦摩尼的初衷。
只有“道”强调人的自觉,而且不主张禁欲,而是节制欲望,在节制中修行,在“道”的观念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达灵应,但即使达不到通灵,至少可以安抚心灵……
我们今天太在乎感觉,并把感觉发挥到极致,享受感官的快乐,而在精神上崇拜给予我们带来感官享受的科学,所以我们的心要么麻木,要么狂躁不安……
一个人过于沉溺感官快乐与痛苦,连知觉都会失去,不可能达到智觉,更不可能有慧觉与灵觉。
我另外补充一点,关于我对于读书的看法,我们读古典书籍,比如读老子的《道德经》,是建立在与老子交流的基础上去读。
现在我们读书的麻烦是,因为看不懂老子说什么,所以只能建立在别人翻译的基础上去读,但翻译家早就把老子的意思搞得乱七八糟的,我们读的时候,已经不是跟老子交流,而是跟翻译家在交流……
要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因写过《君主论》而震动西方的马基亚维利, 他说过自己是怎么读书的,他每次读书以前,都要净身沐浴,换上自己最庄重的官服,也就是他认为最能表达自己身份的服装,然后才正襟危坐开始读书。他说,读什么书就是在跟什么人对话,他绝不敢轻慢对方。
因此,我建议在读书的时候,首先建立起跟作者对话的诚意,不是说非得像马基亚维利那样讲究仪式感,但至少心中有他这样的诚意与态度。
比如你读老子的时候,至少内心中要建立起对老子的敬意,然后再去读,这样你才能最大化地感应到老子的意思,即使你需要借助翻译才能明白老子的意思,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翻译家的错误,因为如果翻译错漏百出,你比较容易察觉。
而且跟老子对话的时候,是探讨问题本身,比如追问道的问题,而不是拘泥于老子怎么说。
对我来说,也许会因为我自己心智达不到,领会不到老子的深层意会,但至少诚意在,总不至于被老子扫地出门吧!
我们现代人的麻烦是连拜神拜祖宗都缺乏敬意,感应通道打不开。即使有敬意也是求好处,这哪里是拜神啊?那只是求鬼帮忙而已。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