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四川方言和仡佬族文化关联的探究论文(四川方言和仡佬族文化关联的探究与研究)

导语:四川方言和仡佬族文化关联的探究

四川方言和仡佬族文化关联的探究论文(四川方言和仡佬族文化关联的探究与研究)

葛獠,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被统称为獠,楚国之地称为蛮。獠在古语中读作佬

关于葛獠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六祖坛经》慧能到湖南黄梅寺五祖弘忍道场求法典故。

弘忍问:“汝是岭南人,又是葛獠,如何做佛?”

慧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岭南既今天的广东地区。秦汉时期属南越国,属大西南地区范围。被中原统称为獠。

獠人在西南地区分布广,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像现在的彝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傣族都可能是獠人的后裔。在上千年的民族迁移,演变中,大西南地区各民族在文化,习俗,语言,饮食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融合,发展演变。在当今生活中,语言就是其留下的活化石。

比如四川方言中经常说的口头禅“格老子”“,打牙祭,“幺台”。这些方言出处是什么了?

我研究了仡佬族历史文化对此有了新的探究方向。以下是我的新研究的观点。

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为老)人有关。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僚人勇而好斗历代起义不断

公元7世纪中叶,川西雅州、邛州、眉州一带的僚人,就因反对繁重的劳役而爆发了规模很大的起义。

9世纪中叶,四川戎州(今宜宾)、泸州(今泸州市)一带的葛僚(仡佬)也因封建官吏的巧取豪夺,愤而进行反抗,一直打到四川三台一带。

到16世纪中叶,在抵抗倭寇入侵我东南海的斗争中,居住在湘西的仡佬族也曾经和土家族、苗族一起,应召赴江浙一带作战,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

19世纪中叶,贵州苗、汉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清王朝的“咸同起义”,起义军于同治四年(1865年)春经过平坝县仡佬族居住的大狗场时,仡佬族人民积极为起义军送粮、挑水和做饭,支持这一正义斗争。安顺黑寨一带的仡佬族农民,还直接参加起义队伍,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真自治县三桥一带出现招待贵客的特殊礼仪“三幺台”。“幺台”是方言,意为结束,“三幺台”就是请贵客吃饭,一顿饭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结。第一台为“接风洗尘”。食品为九盘果品糕点。一般为:乳白酥食、天星米麻饼、百花脆皮、红帽子粑、美人痣泡粑、核桃、花生、葵花、干柿饼九种,每人配一碗茶,主客在边饮茶边品小吃的闲暇中畅谈。茶点后的第二台为“八仙醉酒”。食品一般为九盘供下酒的卤菜和凉菜,酒则是自酿的包谷小锅酒,酒菜上桌后,先点香化纸敬祖之后,客主才就位入席。第一杯为敬客酒,第二杯为祝福酒,第三杯为孝敬酒,三杯过后,酒歌助兴,依量畅饮,气氛热烈。第三台正席,名为“四方团圆”,九个大碗内装以肉为主的大菜,直到客人酒足饭饱;主家才让客人离席。仡佬族的 “三幺台”筵席极其丰富的菜肴内容和颇为讲究的用餐礼仪,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饮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仡佬人的热情与淳朴

节日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

吃新节: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是仡佬族比较重视的节日。采摘新粮 ,以新粮祭献祖先,举行将动物放归大自然的“放生”活动是这一节日的中心内容 ,而且必须要在过节之后 ,人们才能开始食用新粮。吃新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间地头摘取新庄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饭,备酒敬祖,以感谢祖先拓荒种地、泽惠后人的恩德,然后大家吃新,欢庆一年的丰收。

禁忌

各地的仡佬族禁忌不一,尤以正月忌讳最多。如过年时大年初一忌扫地、挑水、下生(煮生的食物)、骑马、犁田、把污水倒在门外等等。

打牙习俗

古代仡佬族有“打牙”习俗。关于仡佬族“打牙”习俗的记载始见于宋代文籍。(南宋)朱辅著《溪蛮丛笑》记:“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这里所记﹐打牙的只是妇女﹐年龄在十五六岁,部位在右边上一齿。更早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77记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风俗︰“邛、雅之夷佬长则拔去上齿。”卷79记戎州(今四川宜宾市)风俗:“其蛮佬之类椎结跣足,凿齿穿耳。”

明朝文籍中关于仡佬族打牙的记载﹐见(嘉靖)田汝成撰《行边纪闻》记︰“在平伐者为打牙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明置平伐长官司,今属贵州省贵定县。这里的打牙习俗与丧葬有关,打牙者为晚辈男女,时间在父母去世之时,打牙数为二枚,打下来的牙齿投入棺中.说法是“以赠永诀”。

仡佬族的习俗在现今的川南一带还是有遗迹的。我老家是乐山的,小时候就有三月三“雀雀节”的旧俗,将米饭洒在野外喂鸟。

每当收获了新米,人们会将第一碗米饭端到屋外,洒到天上。以感谢老天的恩德。

大年初一,不杀生,不扫地。不挑水也不泼水。种种的旧俗还能找的到很多和仡佬族相似的地方。或许是巧合,但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仡佬族,(分布最广,支系众多,血缘和古獠人最近的族群。)其习俗对西南各民族习性是有影响力的。

我认为,从以上资料中可以推断,四川方言的“格老子”原句有可能是 “仡佬子”

四川话中的“格老子” 意为不怕事,不屈服的意思。四川话理解为:不虚火。

从文献里看,仡佬族分布广,支系众多。勇而好斗历代起义不断。在西南地区影响力极大。

而四川历代起义不断。从先秦到清末农民起义不断(清朝末年四川地区最大的农民起义当属李蓝农民起义)再到民国保路运动,出川抗日。四川人民坚贞不屈,永不言败,不怕事。

因此勇于反抗斗争的仡佬族恰好是蜀民的一致公认的精神图腾。子是敬词。古代只有大儒,圣贤才能有资格称“子”。如老子,孔子,孟子。

川人常提到“仡佬子”应该有提气,振奋士气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网络语“我爸是李刚”。

即是精神的鼓励,又能恐吓对方。

“打牙祭”就更有关联了。《行边纪闻》可以看出所谓的打牙祭是父母亡故,子女敲掉牙放进棺材以表哀思之意。现今四川方言里 “打牙祭”表示吃大荤。表示对“五脏庙”的祭祀。意义完全变了。带一点川人的黑色幽默。但似乎还是能寻觅到方言出处的蛛丝马迹。

仡佬人的“三幺台”是最高礼节的宴请。今天川人常说:某某人幺不到台,就是某某人自视甚高,故意丑显摆。看不起别人。也有没完没了的意思在里面。两者语义还是有一定的关联

本文内容由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