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对出家人的看法(出家是个大买卖聊聊我见过的那些和尚)

导语:我眼中的佛门出家人俗称“和尚”,他们如今的生活是怎样的?

现如今和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本是悟空问答中的一个问题,奈何我越写越长,索性拿来作一篇长文好了。

和尚为梵语,意思是师,“人天师表”,其言行可做众生的表率。和尚其实是个尊称,不是现在世人误以为的每一位出家人都可堪称“和尚”。

保留“和尚”原始敬称的应该是寺院主持僧的称谓:大和尚。和尚本无大小之分,但因现代人已习惯把“和尚”世俗化泛指,为示区别并表尊敬、才在主持的“和尚”前加了“大”字吧。

现代佛门出家的生活并不神秘,有闲暇的话,大家不妨去可挂单(接待食宿)的寺院亲身体验一下。道听途说来的都是浮云,拼不过自己亲眼见、亲耳闻、亲手触摸。

按例,每年的五一、十一长假,以及农历十一月起至春节前后,有些寺院会组织共修活动(华北周边的可就近去河北赵县柏林寺,道风正、常住僧人多,寺内有男众佛学院、学僧百余人)专门接待来寺院的人士。需要提前网上报名,以便寺院方面筛选并做好食宿准备。

去寺院体验生活的前提,是一定要守人家寺院的规矩:不能酒肉进寺,不在木制建筑盈目的寺内抽烟,不在寺内大声喧哗扰人清修;要从众上早晚课(殿)、一起过堂(吃饭),有能力的还可帮助寺院做些打扫、饭后洗碗等的工作。

一句话,在寺期间,要把自己世上的身份暂且忘记,放低身段完全融进去,才能真正体会到出家生活的真况味。再嘱咐一点,寺院一切设施用度皆来自十方供养,因果重大。到寺院万万不可贪“小”,那样的话,还不如宅家里更利于自己的福德积累。

寺院一日也是三餐,每次餐前会打板来提示。以柏林寺为例,早饭叫早斋、午饭叫午斋,晚饭叫药石。

早饭、午饭,居士和出家师父会一起在同一斋堂用饭。饭前,维那师会领众做饭前供养、饭后结斋;如果适逢冬季打禅七,每堂用斋人数多达几百人,那场面恢宏、静穆,梵音细细,对人身心不啻为一次洗涤。

这种外境对人内在无言的熏染,早、晚课上更加明显。我并非一次的在上殿时失态众人前:维那举梵腔、僧俗四众相和之声一起,我就已双目泛红、无法自已到泪湿前襟……

身心那时是通透的、时空是静止的,只有暖暖的潮涌在心间奔流、再自眼中慢慢垂落……那种旷世的熟悉感,那种无可言说的悲欣交集,真的非语言文字所能描摹尽述。

寺院多有日中一餐或过午不食的传统。但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习俗和接引方便,寺院也开始执行一日三餐,但晚餐不要求集体过堂,随各人身体条件,吃或者不吃皆随自意,名称也区别于早午的“斋”,而叫药石。意思是以食物疗饥病,滋养色身以长养慧命,含惭愧意。

在柏林寺,人们习惯药石后去绕塔。此塔是元代天历三年,为纪念唐代高僧从谂真际禅师而造,内有从谂禅师舍利,塔高三十三米,共七层,属国宝级重点文物。

上塔要从图左边石梯拾级而上,顺时针绕绕塔;绕完后,沿图右侧石阶而下。在寺院参观也是顺时针前进,这个和佛教万字符(右旋卍)是一样的顺序。唐朝武则天定音为"万",意思是"吉祥万德之所集"。进出寺院大殿一般先抬左脚,不可随意践踏殿门门槛。

寺院晚九点半钟楼上开始击鼓,时长半小时,然后就寝——“晨钟菖鼓”真不是互辞的形容,而是寺院每天的真实生活。柏林寺早4:30晚9:30皆钟鼓齐鸣,早上是先钟后鼓、晚上是先鼓后钟——许多挂单柏林寺的人,晚间都会去钟鼓楼拜佛。

那是座三层小楼,二楼是钟、三楼为鼓,一楼迎门供奉着日本迎请来的大黑天护法。暮钟时,会有僧人在旁击钟唱偈,一声钟鸣一句梵音,这边礼佛众人会随之倒身下拜,三遍108遍下来,冬夏都会是一身汗水淋漓,但身心舒泰。

晨钟响起,愿一切众生出离火坑;暮钟响起,愿幽冥众生闻钟脱苦——早晚叩钟偈的祈愿内容是不同的,但悲心皆然。

当我们安享岁月静好时,可知有人每日默默于晨钟暮鼓里发大心,虔诚祷祝普天之下: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 增延福寿;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干戈永息甲马休征……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