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小志》中的极品工匠是谁(《香山小志》中的极品工匠是什么)
导语:《香山小志》中的极品工匠
如今,一提起工匠精神,一般都会首先想起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及其产品。殊不知,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货根本谈不上精致,当年在英国“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而同样“东洋货”也曾是劣等品的代名词。相反的,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工匠固有的气质,北京故宫的总设计师蒯祥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已。
《香山小志》是这样记载的:
蒯祥,渔帆人,业梓匠,多巧思,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召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作裕陵,皆其营度。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宫中有所营缮,中使导以入,祥略用足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杪黍。指使群工,有违其教者,辄不称旨。时缅甸贡巨木,诏为殿阈,锯工不慎,误截,短尺许,惊奔告祥。祥命锯工更短尺许,众愕视不解,以为此木缅贡瑰异之材,向短尺许,自分不能虀粉其身以赎罪,况可再短耶?祥命就两端雕琢龙首,嵌以大珠颗,用活榫装卸,尺寸适符。相传今之所谓金刚骽门限者,即其遗制。祥之巧于应变多如此。初,授职营缮所丞,累官至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至宪宗时,年八十余,仍执技供奉,上每以蒯鲁班呼之。
这段文字将蒯祥“多巧思”,而且善于应变,刻画得“入木三分”,连皇上都称之为“蒯鲁班”。以区区一位匠人“官至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这样的礼遇也是史上罕见的。现在看来,香山匠人绝非浪得虚名。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苏州为例,自古不乏能工巧匠。春秋时期干将之铸剑,唐代杨惠之雕塑,元代朱碧山之银器……这些苏州匠人的传世之作,无不蕴含着作者的精气神。
苏州历史上还有许多无名氏,也因为专注而制造出了精品,被载入史册。明代《吴中人物志》就有这样一则记载:
平江王漆匠,至正间尝以牛皮制一舟,内外饰以漆,拆卸作数节,载至上都,游漾于滦河中,可容二十人。上都之人未尝识舟,观者异之。又尝奉旨造混天仪,可以折叠,便于收藏。其巧思出人意表,可谓智能之人也。仕为管匠提举。
这位“王漆匠”不知其名,但是他制作了一艘能拆卸可容纳20人的牛皮船,还奉制造了一个可以折叠的混天仪,“其巧思出人意表”,也以其才能“仕为管匠提举”。
无独有偶,《香山小志》甚至还记载了三位连姓甚名谁都不知的匠人:
其一:
一造飞车之某甲,梅社人也。性敏志嫥壹,平生不事酒食征逐,每工散后,人多醉饱游嬉,甲独闭门寂坐,思创一奇制以鸣于天下……一旦告归,冥目沉思,伸纸画图,屡涂屡改,寝食俱忘。期年,稿始就,按图操斫,有不合者削之,虽百易不悔……如是者十有余年而车始成,其制如栲栳椅子式,下有机关,齿牙错合,人坐椅中,以两足击板,上下之机转,风旋疾驰而去,离地可尺余,飞渡港汉不由桥。甲犹不满于心,谓须高过楼屋、能越太湖面四五十里,往来缥缈、莫厘峰,然复致远可恃……未几,病卒,其妻嗔其一生财力心思消耗于此,以至饿填沟壑,皆此车为之也,斧之付炊,其制遂绝焉莫考。或曰徐其姓,正明其字。
这个“飞渡港汉不由桥”的“栲栳椅子式”的“飞车”,堪称一绝,而且完全是凭借齿轮机关。这种巧思奇制理当载入中国科技史册,可惜被其妻子劈了当柴烧掉了,没有传世。
其二:
一造海棠亭之某甲,谈者云:某园假山上有亭翼然,式如海棠,四面窗槛,亦就其海棠形势为之,钩心斗角,雕镂精细,东西两门均自能开阖。入者相离一步余,门即豁然洞开。既入,即砰然而阖,不烦人力。出亦如此。人多怪之,四顾谛审,莫知其机何在。年久机坏,遍征工匠仿修,举无从措手。或曰:其机埋于假山,不敢发视,恐不能还旧观也。西园罗汉堂旧有疯僧像,痴容可掬,笑态如生,近视之,颠动不已,若欲迎人者,然未知亦即某甲所为否?而今虽修造完竣,无此巧作矣。
现在感应门分为两类,一种为微波传感器,一种为红外传感器。神奇的是,在电器发明之前,我们苏州的香山匠人已经发明了感应门,尽管我们无法得知其中的“玄机”,毫无疑问,这应该是感应门之鼻祖。
其三:
一作冰梅鼓式灯之某甲,性屈僵,恃才傲物,工肆多恶之,以故落魄不偶。而甲亦耻从狗尾底乞凉,往来阛市,鹑衣百结,晏如也。某绅性豪侈富,将王侯家具什物穷工极巧,无一不精。念厅事悬灯,制多四角、六角,数见不鲜,创为奇制,斫紫檀为鼓式灯,全体冰梅格,征召工匠,无有应者,悬重赏而仍寂寂焉。盖鼓腹彭亨而又缀以冰片梅花,则长条短干,纵横交错,须一一如其彭亨之势而微弯,笋缝或斜或整,亦须相斗相生,然后合拍可奏乃绩,倘有一条一干一笋一缝或差黍许,则全体俱病而左支右绌,不能强为也。以故工匠皆谨谢不敏,而未敢尝试。一日谓匠头曰:“区区者而不为予办,嗣后,有他营缮,尔无再过我门也。”匠头惶急,念惟某甲能为之,顾未卜其行止,四往踪迹,见某曰:“枕块卧薪抚其腹,白眼相视不应。”匠头曰:“吾不能早用子,急来抱佛脚,是吾过也。然君不往,人且谓君藏拙。君平日般倕名称堕地亦尽,不有奇作,何以服人?”甲欠伸而起曰:“有是哉!”遂偕匠头诣绅门,选一密室为造作场,舁土数篑置其中,出入必严扃,不许人窥诇,如是者三匝月。一日,某甲忽去而不来,门扃如故。匠头四处跴空,见甲箕踞酒家,擘豚痛饮。匠头为付酒赀,谓曰:“所制将了否?”曰:“了!”回启其扃,空无所有,众多揶揄曰:“是诳也,彼形容乞丐,何能为是?”匠头再往视之,谓曰:“在荷池耳!”匠头大失望,姑妄试之,果见红裳翠盖中,隐隐有鱼标沉浮者,捞之,四灯具在,灯中尚有未消融之土山,洗之,光泽晶莹,果彭亨一鼓也。美好圆满,无偏无侧,见者叹为神工。盖先是,甲作土鼓状,削一条,斫一幹,就土鼓而候准,故能笋缝脗然、凑合天成。绅得之,大喜,酬以厚值,并留于门下为雕镂事。后为奴仆辈不容,拂衣而去。
工艺如此复杂的苏灯,无疑是极品。看来“高手在民间”是很有道理的。
上述例子说明,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优质极品需要有能工巧匠参与制造。中国劳动者从来不乏创造精神。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