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二月二(家乡的二月二作文600字)
导语:老家的二月二
二月二,是一个和节令密切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因为在农历的这一天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和雨水。到了这个节气,大地万物开始复苏。冬眠的龙,此时也被隆隆春雷声惊醒,抬头而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二月二便有了春耕节、龙头节等称谓。
正因如此,在“龙抬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要虔诚地点灯、烧香、上供,向龙王爷祈雨,希望未来一年里都能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有一个好的年景。
每年“二月二”,老家的人们会炒玉米、炒黄豆、炒“蚂蚁蛋”,寓意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豆豆既给家里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亲朋好友。老辈人还说吃炒豆就是“咬虫”,因为“咬了虫,牙不疼”。
而在中国北方一些地方,二月二也有一些习俗如吃春饼、吃春卷、吃饺子等。
从二月二开始,天气转暖,雨水增多,大地万物复苏。过去年代,每到这个时候,城里的乡下的,大姑娘小媳妇,三五结伴,提着篮子,到田野地坝去挖野菜。也只有这个时节的野菜最嫩最鲜,如荠菜、鱼腥草等,是拌饺子馅、做凉菜的好食材。在老家,一场春雨之后,人们还会过了汉江河去南山掐毛苕尖、拾地软,它们可都是现代人餐桌上缺少的稀罕之物!
为啥是“二月二炒豆子”呢?这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
据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玉帝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得知民间哭声不绝,饿殍满道,担心人间生灵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便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猛然才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皇大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庭院金里豆花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而民间从此也就有了炒豆子的习俗。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著“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今天看来毫无科学依据。
老家在湑水河畔,每年的二月二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小时候,过完春节,对我们屁事不懂的小孩子来说,天天可是掐着指头盼着二月二的到来呢!因为二月二在当地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隆重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又象过年一般隆重,做好多吃的,再去赶庙会、走亲戚,当然还要吃玉米花、糯米花,还有炒黄豆等。这种耳濡目染的仪式,打小就培养了我们无比期盼的节日——二月二。
一般在二月初一下午放学后,我们小孩们通常都是在回家后急忙掏出书包里的书本,再跑去河边,背一袋最白最净的沙子回家。晚上,一家人围在锅台旁,把最好的玉米粒和糯米谷子分别放到锅里翻炒,不一会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热腾腾的爆米花了。
过去年代,没有专门的爆米花工具,但智慧的老家人,就地取材,发明了利用沙子炒米花的方法。当时的湑水河,没有污染,水流清澈见底,沙子洁白,一粒一粒的,是炒爆米花最好“佐料”。
首先把沙子倒进锅里,加热翻炒。温度适宜时,再把玉米或稻谷埋进沙子,不一会,受热膨胀的玉米或稻谷就变魔术一样成了爆米花,劈劈啪啪,不停从沙子里蹦出来跳出来,这时候再赶紧翻炒,直到那些还没有开花的玉米也爆裂开花。最后,把锅里的沙子和玉米花全部倒入竹筛里,摇一摇,筛一筛,沙子和爆米花就一分为二,玉米花在上,沙子漏下,不必担心沙子粘在玉米花上。当然,一锅里面总有的哪几粒至死都不开花的焦玉米粒,这时也随着沙子漏了下去。然后把筛好的爆米花装进一个密封的袋子里,随吃随拿,嘎嘣干脆,可以连续吃上好几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它可是我们小孩子们最好的吃货,我们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或和人分享、或人前显摆。
老家的人们热衷于过二月二,其实还有一大地方特色活动,那就是良马寺庙会,又名“扫帚会”。
传说原来良马寺名僧云集,香火旺盛。原有两廊山门、大雄宝殿、觉皇殿、睡佛殿、罗汉殿等宏伟殿堂。由于湑水泛滥、兵火焚烧和多次人为破坏,现只有觉皇殿,为陕南仅存的元代古建筑,已属保护性历史文物。
小时候,我清楚记得寺庙门前,有两尊石狮,一公一母,左右分立,张牙舞爪,日夜守护着寺庙的安宁。寺庙里面很少有机会进去,通常大门紧闭,铁锁高挂。偶然发现,里面甚是宽敞,高且直的大红柱头、巨大的柱顶石叫人感叹。门头柱子、墙壁上画着极其精细的佛教壁画,有什么“王祥卧冰”等传说典故,房顶上五脊六兽排列成行。有一阵子寺庙翻修改造后,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红墙碧瓦,昔日辉煌重现,可谓巧夺天工,一时间吸引得四下人们竞相前去,一睹风采。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良马寺大殿里外定是香烟缭绕,信徒们虔诚膜拜,阿弥声声!
良马寺历经风雨数百年,屡次翻修,屹立不倒,可见人们对它的热爱。它既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也保佑着它的善男信女。1981年,一场空前的大洪水淹没了湑水河边许多村庄农田,村民纷纷逃离家园,去地势较高处躲避水害。说来也怪,大洪水刚刚涨到良马寺古时的山门之外就停了,于是附近村民都涌入大殿之内,在这里栖息避难。
寺庙对面,是一个高高的戏楼,传说这叫“庙门对戏楼”。那时候,这里集中了乡政府、卫生院、兽医站、供销社,还有几百人规模的一所初级中学,也是我的母校。每当全乡有重大活动,都会在此举行,尤其是全乡文艺汇演时,每晚这里灯火阑珊,乐声悠扬,观众人山人海。
再说二月二那一天,会场可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唱戏社火,小吃百货必不可少,最主要的是农具牲畜交流买卖,连续三天,每家每户都要来置办几件春夏季节不可缺少的农具,如镰刀、连枷、麦腰绳,小孩子们则拿出揣了多半个月的压岁钱买点春花糖、苕糖,还有猴娃上杆、泥巴口哨等等小玩意。
上小学时,每年逢会,我们天天都要跑去两三趟,看稀奇凑热闹;后来读初中了,会场恰好就在学校门口,所以只要一下课,学生们蜂拥而至,买各色小吃,参与特色游戏。就为这事,老师们极其烦恼,课堂教学再有趣,这个时候就是抵不过外面的诱惑。总有个别胆大的学生会以各种理由混在会场不到教室,为此,我们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学校领导为了减少逢会给学生学习的干扰,只要逢会,干脆就大门紧闭,直到放学。其实老师们哪里知道,我们这些玩性十足的农家娃娃,个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再后来,原本朝西的校门改造之后,毅然朝南。其中缘由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领导们煞费苦心但又极其滑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以后,为了号召人们过一个所谓革命化的春节,良马寺庙会被视作陈规陋习,渐渐地也就消失了。再后来,一夜之间,人们突然发现,大殿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竟被人偷走了,接下来的几年间对面的戏楼拆了,乡政府搬迁了,供销社搬走了,这里愈发荒凉。现在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寺庙还坚守此地,大殿门前荒草萋萋,昔日辉煌早已不再,偶有善男善女初一十五依然来此烧香拜佛。一次路过,我特意去看了看,面对如此破败衰落的良马寺,内心不免唏嘘难过!
依稀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二月二,都要刮风风下雨雨,可今年的二月二,阳光灿烂,春意融融,毫无下雨征兆。
不知老家的人们,今年的二月二过得可好?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