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为什么父权社会(父权家庭)

导语:农村父权制下的家庭——为什么老一辈的想法那么“不可理解”

我写东西的目的有二个,一是兴趣,二是解惑。

我,出生农村,算是受过教育,应该是能“讲道理”的人。但我发现与“上一辈”交流时,根本不理解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什么“传宗接代”,要“儿子,不然就断根了”,“赶快结婚,不然脸上无光”等等;他们也不理解我在想什么,双方说不到一起,就是矛盾加冷暴力。

所以我就去找一些资料,试着去了解老一辈年轻时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脑子里的想法从哪来的。然后,就挖到一个“大坑”,依我个人能力是完全无法挖动的,只能是能以“笔记心得”的方式写出来。

“家庭”到底是什么?

家庭是一种“组织”,这种“组织”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为生存下来而诞生的事物,所以“家庭”不是神圣的。在需求的驱动结果下,人类开始进行协作、生产“劳动的发达必然帮助各个社会化成员更紧密的相互结合起来” 。

说简单点,“家庭”是人类对抗自然而诞生的事物,因为当然人类还很弱小,必须组织聚集起来,小到家庭,大到部落部族等等。但当人类生产力越来越发达后,单个人类可以生存且生活的很好后,“家庭”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原子化,或者干脆只有一个人,即家庭解体。

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应该是老一辈无法理解的地方。

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

人类从“动物”变成“高级动物”,靠的是劳动,进而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一个基本时间点在于畜牧业与农业的出现,即分工。

人类豢养动物与种植植物,可以确保粮食随时的供应,而不是去做打猎这种“随机”事件,而畜牧业与农业正好更适合男性,这是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标志。

新事物的出现,生产力大大增高,产生财富剩余,即属于个人的财富,当男性想把私人财富传给自己孩子时,就必须确保“孩子”确实是自己的骨肉,由此“婚姻家庭”必然会以男性为主导的方向走去,即“父权制家庭”。

这种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的过程并不是波澜不惊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不仅包括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博弈,也包括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如男性作为军事首领开始掠夺妇 女、土地和财富,妇女作为一种“物品”,地位开始下降,并且“以周代商”而宣告彻底结束。

父权制的确立

由周朝的“宗法制”确立“嫡庶制”,将氏族开始划分为小宗,同时,确立男尊女卑的正式格局。但周之前的商朝不太一样,商朝勉强可算“父权制”政权,但表现的极为松散,比如商朝著名统帅妇好,是武丁的妻子之一,也是一个政治家。再加上商朝并无嫡庶之别,继承之法类似于“兄终弟继”,“商之系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 舍弟传子 之法,实至周始” ,可以看出商朝继承制也是在父系之间传承,但不是父传子,不像周朝严重,所以商朝可以视为母系社会因子的最后残留。

也是从周朝开始,中国家庭形成父权制家庭,宗族形成父权制宗族,家庭父权制形成父 系—父姓—父居制的三位一体模式,并在儒家的倡导下影响至今。

农村家庭下的“父权制”

农村家庭的父权制具体表现有三点是父姓制、父系制、父居制。

父姓制

即子女必须跟父姓,子女随父姓在中国社会确实很普遍,但坚持最顽固的地方在农村。原因不难理解——私人财产,父亲想将自己的财产传给亲生子女,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随父姓。

城市的“父姓制”很容易消除,是因为城市赚取财富的行业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而言,男女之间劳动力区别不大,所获取的财富差额没有农业那般巨大。

父系制

指祠堂与族谱等,祭祀和进家谱对男性而言是平常的事,但对女性来说则是不可能的事。祭祀祖先可以看成是“继承祖先财产”的一种仪式,也是对男丁的认可,只有男性参加,排除女性在外。家谱也是强化父系制的一种方式,但仍排斥女性。

父居制

从父系居的婚嫁模式,即女性出嫁跟随男方居住,女性从属男方所在的父系。

这三种方式在长辈们看来是“理所当然”且“无须争论”的“天理”,但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天理”,都是人类在自然劳动中取得的事物。

农村受传统影响最为严重,也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转换最慢的地方。也可以说农村里的长辈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而年轻一代人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生活方式不再是常态化的“种地”,而是外出打工,二、三产业下男性女性的劳动量区别不大,对于男女平等的理解,年轻人要比老人更深也更容易。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出现,再加上外出务工且获得经济独立后,父母将不再拥有对子女的绝对权力,就会出现年轻一辈与长辈们的摩擦与矛盾。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