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反思(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导语: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
本节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课时,小学已经学习过有序数对,故本节内容在小学基础上开展教学。通过一维直线(数轴)引入二维平面(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拓展到高中三维空间(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环节在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和坐标系的特征的认识。教师追问启发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构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构建坐标系后,知识性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合作”学习坐标系相关概念。为了有意识降低自己对PPT的依赖,课堂多为板书,只是在必要的地方结合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教学。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感受和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与类比思想;
会用有序数对(坐标)表示位置,也能根据点的位置写坐标,掌握坐标系位置点的坐标特征,会求对称点的坐标。
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
难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的必要性,点的坐标特征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情境引入
情景一:“幸运人”小游戏
通过“行”“列”随机点座位,抽到的同学领巧克力。
【教学过程与意图】借助画板,只点行——只点列——行+列——引出小学的有序数对,并对(2,3)和(3,2)作区别,强调何为有序,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做铺垫
【情景一的反思】为了激励B班学生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状态,课堂伊始用物质作为刺激物,确实达到了自己调节氛围的目的,但似乎不是最好的选择。
情境二:展示小学课本位置方格图,如何确定动物园中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情境一的基础上,站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把小学课本有序数对的内容截屏展示,情境一到情景二体现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化。并表明为什么列在前,行在后。
【环节一教学反思】
实际上完课后,发现引入环节耗时较长,显得冗长不简洁,两个情境其实可以合二为一。当自己用巧克力作为奖励时,课前预料到了班上学生会乱哄哄的积极投入“我来我来”,自己也有提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渗透德育(不为物质诱惑,恪守课堂准则,强化举手等姿势),但是总体来看,自己在这块的处理上火候不足,稍显刻意,而张齐华老师的那一节有序数对课的引入却自然而然、入木三分,显得润物细无声。环节二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必要性和合理性
问题1:有一点A在一条直线上,如何表示其位置?
若有学生回答,则问其缘由并举例;
若学生有困难,可借助如下追问,帮助思考:
初一学过什么可以表示一条直线上点到位置?若还回答不起,则问老师发烧了,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自己体温?【设计意图】点在直线上,把直线抽象成一条数轴即可表示其位置
问题2:点A若不在直线上(如在直线上),如何表示其位置?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引入坐标系的关键,学生学过用一个数表示数轴上的点,但是现在点在直线外,这是个新问题,遇到新的问题,不是发懵,而是启发、培养学生要学会类比转化,借助旧知解决新知的思维品质。类比课堂引入的动物园位置和找座位的确定,启发学生一条坐标轴是否可行?(不行)——于是得到需要两条坐标轴——两条坐标轴位置随便放吗?——于是得到原点重合且互相垂直等统一性表述。
【环节二的教学反思】本环节通过复习一条数轴上,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一条直线上点到位置,升华到需要两个数据表示平面点的位置,引入两条数轴并调节优化两条数轴的位置关系,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实现了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归纳的过程。
不足,虽然环节二站在了自己环节一的设计上,实现了理解上的平缓,但总感觉还可以更加精练些,更加简单些,此时有一种拖沓感。
环节三:平面直角坐标系特征
自学——议论——合作
自学:看课本回答问题
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你知道哪些?
问题2:画一个标准的坐标系。(画完展示,抓典型易错图展示)
议论:学生看完书后,生生补充,教师点评。
合作:此环节正式上课丢失了。
【环节三意图】体现学为主体。因为坐标系引入已经突破了,剩下的坐标系上的特征属于规定性的记忆性知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就可以达到,于是这个环节自己,让学生自己看书勾画。展台上展示学生画的坐标系的典型错例图,让学生指出问题,加强警示。并自己画一个标准的坐标系,和学生一起温习各个特征。并在几何画板,移动点,让学生观察点的象限,加强坐标系的特征认识,并为后面的点的坐标做铺垫。
环节四 借助几何画板,探索归纳点的特征
由点找数在画板上移动点,归纳点的坐标特征,并归纳总结每个象限中点的坐标符号、坐标轴上点到特征,象限中点到坐标特征、对称点的符号特征等。
由数找点给出点的坐标,让学生在坐标系中绘制点。
环节五 课堂总结
知识上 :
确定位置:一维直线(一个点)——二维平面(2个点)——三维空间(三个点)
【设计意图】结合高中空间直角坐标系,把整个直角坐标系拉通教学,让学生学习体系化。
方法上:未知转已知,遇到新问题,要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位置,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