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中的菩萨(寺庙的菩萨真的那么灵验吗)
导语:寺庙里这位菩萨的面子最大:是否安排吃住,全看他的脸色
汉地佛教寺庙,近代以来,规章制度十分健全,就连接待四方云游僧人的制度,也是规定得滴水不漏。
不过,汉文化含蓄内敛,接待云游僧人的制度不便明说,就干脆把制度刻了下来。刻在哪儿呢?就刻在韦驮菩萨的形象上。
雍和宫内的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手上有一把金刚杵,这把金刚杵怎么拿很有讲究。如果韦驮菩萨手上的金刚杵杵尖着地,那得了,赶紧找别处寺庙落脚吧;如果韦驮菩萨的金刚杵拿在手上不向下着地,那就说明这寺庙是可以落脚的地方了。
这样的安排,让云游僧人从菩萨形象就能知道寺庙是否能落脚,的确是经过汉文化改造后的结果,汉文化的含蓄内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既然要选这样一位菩萨,为什么是韦驮菩萨呢?
元赵孟頫画中的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的“韦驮”之名,来自梵文“私建陀”(Skanda)音译的异名,意思为阴(天)。有时候,韦驮的名字容易和另外一个婆罗门教的名词混淆——吠陀(吠陀为梵文Veda音译,也有翻译为“韦陀”的)。
《金光明经·鬼神品》云“风水诸神,韦陀天神,及毗纽天”,这里的韦陀,即是韦驮菩萨。
原先,韦驮是婆罗门教的神祇之一,被大乘佛教系统吸收之后,随佛法东传而进入汉地。后来,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原先的韦驮与汉地民间信奉的韦天将军合而为一,成了今天寺庙里的韦驮菩萨。
寿山石加彩韦驮菩萨像
一般,韦驮菩萨是作为寺庙、佛法护法神的形象出现的,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明代以前的韦驮菩萨造像,都是一副慈祥、笑容可掬的形象(可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弥勒佛)。
到了清代以后,可能是受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吸收了苯教里相当一部分凶恶的形象)的影响,韦驮菩萨的形象中,慈祥消失了,代之以威严、不苟言笑。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韦驮菩萨,都是一副严肃的样子,汉地的寺庙里几乎看不到笑容可掬的韦驮菩萨。
正因为韦驮菩萨的形象变得威严、不苟言笑,所以,除了守护寺院、佛法之外,他还多了另外一项任务——主理寺庙的账务。因此,一所寺庙能不能落脚,就得全看韦驮菩萨的脸面了。
法海寺明代壁画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在汉地的寺庙里,是十分常见的菩萨,但是他的信众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这些佛菩萨比起来,就要少很多了。毕竟,护法神的地位,在普通人眼里总是要比主神低一些。
不过,并不是说韦驮菩萨就没有人信仰了。
有漏君有个亲戚,就是专门拜(信仰)韦驮菩萨的。这位奶奶在十里八乡的名气很大,就是因为,整个镇(现在的街道)范围内,只有她老人家一位是专门信仰韦驮菩萨的,大家都觉得稀罕。这位奶奶是吃常素的,而每年农历六月初三韦驮菩萨生日这一天,更是比她自己的生日还要重要千百倍。
韦驮菩萨雕像
其实,韦驮菩萨手中的金刚杵,最初是象征佛法,象征能破除一切烦恼、执念、业障的佛法的,到后来,被大家玩着玩着就成了寺庙能否落脚的一张告示,也是佛教本土化与世俗化的结果。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韦驮菩萨早已经成了汉传佛教寺庙里的自己人,这不,寺庙里的账都归韦驮菩萨管,当初在印度,哪来这么大的面子!
香火的账,韦驮菩萨记着
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