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生一一生二是什么意思(道生一一生二哲理)

导语:《智慧的维度》(2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提出的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智慧和最具影响力的命题之一,同时也是最令人费解、最具有争议性的命题之一。

且不说这个命题的理论逻辑和思想正误,单就其中的“一二三”,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仁智之争,莫衷一是。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个哲学命题,因此,需要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它。你可以用具体实例或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来证明它或证伪它、支持它或反对它,但是,如果非要坚持用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限定它或代替它,你可能会走入死胡同、钻入牛角尖,最终可能也难以体会出这个命题的真谛。

这个命题,从字面上讲,主要意思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其初始是混沌为一的,由此而化生出阴阳两极,阴阳交合而生成第三种全新的中和形态,万物由此而产生。

关于“一、二、三”这三个概念:

所谓“一”,是指宇宙的本原或初始状态,因其混沌未开,所以称为“一”。从本体论的角度讲,“一”直接源于“道”或最接近于“道”,所以,老子有时也将“一”等同于“道”。

所谓“二”,是由事物本体化生出的对立两极,如阴阳、天地、男女等。

所谓“三”,阴阳两极相互交合所形成的、独立于原有阴阳关系的第三种形态,称之为“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逻辑:

老子曾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是对宇宙本体及起源的一种猜想式的现象学描述。那么,从“道”这个绝对的本原中是如何化生出万物的呢?对此,老子给出了其哲学性的解释。

他认为,从“道”到万物的产生,逻辑上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道生一”。就是说,任何事物的产生,首先在逻辑上有一个初始的本体,这个本体源于“道”,或者说就是“道”,它是一种物质的但却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存在,是一种混沌未开的、以人的感官无法感知的物质存在形式。因为它是万物的最终本原而不可再分,所以可以称其为“一”。又因为,它没有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非人的感官可以感知,所以也可以称其为 “无”。这里,“道”、“一”、“无”实质上是同一内涵的概念。可以说,“道生一”,也可以说“有生于无”。

第二,“一生二”。“二”就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两极,如:阴阳、天地、男女、黑白等等。所谓“一生二”,就是说,作为事物本原的“道”或“一”,由于其自身的运动,会自然分化并产生相互对立且相互依存的两极,由此推动事物内在的自我转化和自我发展,形成一个“周行而不殆”的规律性运动。这里,“一生二”,只是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或者说,“道”或“一”的本身就包含事物对立的两极,就是事物内在矛盾对立统一的整体,在“道生一”的同时,“一生二”也已经自在其中了,“一”和“二”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二生三”。这个过程,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一生二”;“冲气以为和”,就是“二生三”,即原始本体“一”所包含的两极“阴”、“阳”,通过自身运动的交冲、融合,会在原有本体的基础上而化生出一个全新的和谐统一的存在体。这个新的存在体“三”,由本体“一”中的“阴阳”或“二”而生,其本原和本质是“一”,但是又不同于原有的“一”,而是一个全新“一”,所以称为“三”。由此,事物的孕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万物由此而产生。

第四,“三生万物”。“二生三”,可以说是“道”的裂变和复制,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而“三生万物”则是这个过程的裂变和复制,因此,“三生万物”可以说是一个个不断重复而又形式各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宇宙由此而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物类蓬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境界。这就是老子脑海中所展示的宇宙及万物起源的逻辑景象。

老子的这种理论与《圣经》中所描写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在逻辑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圣经》讲:上帝创造天地,起初,宇宙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创造了光,因此有了白天和黑夜;上帝创造了空气,因此有了天空和大地;上帝创造了生命,因此有了飞禽和走兽;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因此有了亚当和夏娃。这些过程都是由一到二,由二到三,由三到多的过程,只不过《圣经》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归功于上帝,而老子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归结为自然。

正如我在第二十五章所讲,人类对宇宙及万物起源的探讨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宗教的,二是哲学的,三是科学的,而老子所选择的是一条东方式的哲学之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命题,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却是对万物起源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东方式的哲学解释。正是老子的这一贡献,使中国古代哲学在其初始阶段就具备了与同期西方哲学所显示的相似的思辨特质,使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历史的起跑线上便站在了相当的哲学高度且具有了与其他文明竞相绽放并经久不衰的思想基因和文化活力。

【摘编自《智慧的维度》,张国春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见本书第254页】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