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如何理解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蛋糕理论(改革的东西)

导语:改革的本质,是蛋糕如何重新分配

大家好,我是雷子。

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今天周一,早上出门上班,刚出小区门口,车就走不动了,堵车堵到小区门口了。

什么情况,雷子心里想着,恍然大悟,学校都开学了,早高峰晚高峰更要拥堵了。

前段时间双减政策颁布,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课外培训机构更是痛心不已。

以下个人观点,随便聊聊,没有对错,意见不同不用争论。

1、

改革,是一个中性词,不能因为几十年的成绩,就变成褒义词,否则会变成路径依赖。

所有领域的一些改革都有不同方式,有的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有小的火慢炖一点一点改,形势并不重要,主要在于改革的底层逻辑,利益重新分配。

改革就一定有利益受损者与利益收获者。

具体的形势是:

谁要改?谁来改?怎样改?改到什么成度?

谁受损?谁受益?是否符合大的发展方向?是否能够团结更多的人?

说直白点就是这块蛋糕应该怎么分?

例如,大清皇帝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摊丁入亩”改革政策,废除了从秦朝开始的“人头税,丁税”,将其并入土地税之中。

在大清朝雍正皇帝之前,所有新出生孩子都需要纳税,尤其男丁外加课税,俗称“人头税,丁税”,雍正帝继位后,国库空虚,经济停滞,爱新觉罗家族的政治统治地位也受到了冲击。

为了挽救大清朝危机,雍正帝实行改革,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丁税,将丁税分摊到了田赋,这对于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来说,所要缴纳的税银要比之前高很多。

受益者是谁?

大清朝充盈了国库,普通百姓减轻了赋税。

是否团结了更多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受损着又是谁?

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

所以任何领域,任何行业,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能够团结更多人,代表着改革的成功率。

2、

很多公司与公司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来源于公司的日常考核是什么。

我们拿两家同业公司举例,生产同样的商品,不同的经营模式。

一家公司是直销模式,考核内容是有效的销售到客户手中的商品量。而另一家公司是分销模式,考核的内容是分销出去的商品量。

同一个品类的公司,短时间一两年看不出来有多大差异,把时间跨度一拉长,就会出现极大差异。

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但是有一个底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当你考核有效销售时,所有人都盯着客户,把商品卖给客户才能赚到奖金,你压再多商品,也跟你的奖金没啥关系。

但是当你考核商品分销量时,你的经销商把货拿走,自己囤积起来,就可以赚到奖金。

这种玩法,从短期来看更可控,更容易赚钱,但是容易被反噬,压货是没有尽头的,每年指标都在不断增涨,商品一直在积压,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最终经销商库房里的商品堆的很满,而资金有限,资金都变成库存的时候,可用于投入市场的钱就会变少。

钱都是有时间成本的,商品积压的时间越长,库存越多,钱的周转率越低,为了降低损失,必然会提高售价,最后导致丢失产品的市场份额。

所以很多时候捷径是走不通的。

3、

有人问,这两种模式综合起来使用可以吗?

当然可以,管理层考核分销指标,奖金与分销量挂钩,销售考核直销指标,奖金与有效销售挂钩。

这样可以调动直接销售的指标增涨,管理层可以选择适当的压货,获取更长时间保位置或上升空间。

实际是对考核的划分,本质上是对蛋糕的分配。

这种分配自古都是对拥有决策权的人更友利,利益是由上而下进行分配,而风险都是由下而上助理分担。

底层永远都是承担最大的风险,获取最低的利益。

几千年来,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蛋糕的分配进行做文章,所以无论什么领域的改革,都要多思考一下,蛋糕应该如何分配。

想明白这一点,钱就在身边。

本文内容由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