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开今什么意思(承古拓今什么意思)
导语:承古开今:破后而立的苦藤体
书法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古陶器文,距今有着八千年的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朝代的更迭,书法也跟着不断地演变,但不变的是——它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独有的魅力光芒,这也造就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书法家浸淫其中,挥成了一幅又一幅珍贵的作品,留给世人代代相传。
每个书法家在接触书法的时候,往往都会临摹与揣摩前人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取与摸索,逐渐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姜平,正是其中的一位,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又在这基础之上突破了传统,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苦藤体"。
从一开始不被世人接受,到被承认、被赞许,一路的非议与掌声伴随着姜平的书法之路,砥砺前行……
才气少年 初露锋芒1955年,姜平在长春出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法。"那时候我们每周会上一节书法课,其实就是课本的描红,当时也不懂什么字体的,只知道是毛笔字。"姜平哈哈大笑道。
书法的世界里,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对于正是贪玩年纪的小孩子还说,是很枯燥的一种东西,但姜平却对此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说到这里,他眼里闪着笑意,有些得意的说:"当时班级里40多个人,写得好的就只有两三个同学,这其中就有我一个。"不难看出,那时老师的夸奖对于年幼的姜平可谓是一个不小的动力。
就这样一直坚持着练书法,不知不觉姜平升到了初一,那时候他的字也已经初有模样了。老师知道他字写得不错,就让他进学校的宣传组去抄大字报、出板报,大字报讲究速度,所以姜平开始让自己加快速度写字,也正是这段时间,给了姜平更多的机会来磨练自己的字,时间一长,字写起来愈发熟练了起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一名知青下乡之后,姜平在文化站负责墙报的工作,这个时候他已经小有名气了,周围开始有人说,你看,姜平写的字真不错。返城后,姜平正式供职于长春公交,在这片沃土里,他终于第一次完整、系统的认识和学习书法。工作期间,因为负责《新长征》简报,需要用铁笔进行刻板,姜平开始尝试写魏碑,至此,他的字终于有了风格。后来去了工会,姜平又负责用彩笔画板报,魏碑自然就不能写了,便又换了字体,但至始至终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界开始活跃起来,作家、书法家、画家百家争鸣,姜平的字突然有了变化,按他的话来说,字变得不对劲了,不传统了,太超前了!超前,就意味着与那个时代的不融,而新事物的出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那时候,很多行内同道都说我的字有些不伦不类,是四不像。更有甚者说我的字不入流,是边缘化书体,不应该在主流文坛上出现。"姜平叹了口气,眼神看向远方,似乎回到了那个自己的字体不被接受的时候。
不难想象,那个时候的姜平心里承受多大的压力。每个书法家都以自己的字体为傲,正当自己为笔下这新颖的字体而感到激动与开心的时候,现实像一盆冷水淋了下来,周围的非议不断,一度让姜平感到失落与难过,但他仍是坚持着创作,从未放弃。直到之后,突然大家看到他的字体后,又给了一个新的定位:由隶入草。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姜平语气里满是慨叹:"当别人开始对你的议论有所不同的时候,你会恍然大悟,这个字写的是对的!"90年代初期,姜平的字基本定型,似古藤无规律的盘根交错,世称"枯藤体",只属于他自己的风格终于伴随着鲜花和掌声问世了。
独一无二的苦藤体90年代末,姜平开始受邀为长春市的各大会馆、茶楼等古香古色的场所写匾,因其用笔老辣遒劲,字间斑驳勾连,受到广泛欢迎。而姜平这个名字,也响彻了整个长春书法界。
懂得欣赏姜平的字的人,其大多是不受拘束、崇尚自由、思想开放的人,因为他的字看似歪曲却又中直,笔尖游走之处又常见顿节,结字往往如惊涛般涌起,又堪堪在最危险的时刻落下,内敛外张,多有具象,极具个人色彩,让人不禁称奇。也正是如此,在博物院、书法展等处,当你看到这般字之时,往往不用看落款,便知是姜平之作。
姜平说,现在自己的字还在缓慢的变化中。包括周围许多了解他字的人都说,他的字现在好像相比之前要老实了些。姜平感叹道:"也许是心境有所不同了,年纪与阅历都在增长,字也就有了变化。但是我很多时候还是特别怀念原来的字,甚至做梦都想要。"他叹了口气,而后又神采奕奕了起来,"那个时候的我,思想实在是太活跃了,脑子里面的东西也非常新鲜,灵感就像喷涌的泉水一般爆发。倒不是说我现在的字不好,而是我特别想找回那个时候的激情与冲劲。"
如今,评论家将以前对姜平定位的"枯藤体",重新定位为"苦藤体"——字有了味道,那种扑面而来的韵味则变得更加悠长。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很多人都评价姜平的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每每听到都摇摇头摆手:"名和利跟咱们不沾边,我就想平平淡淡的做人,平平淡淡的写字,每天汲取新鲜的知识,欣赏和揣摩别人字的优点,不断地去写字、练字、画画,这对我来说,就够了。"
文|瑞元素杂志社提供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