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先观其友下一句是什么(识人先观其友)
导语:论语-为政10:识人三步曲,视其行、观其因、察其心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处事的动机,考察他安得什么心。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自古以来,想真正辨识一个人,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如何识人,古圣先贤们也给予了我们无数的方法。
看相识人由来已久,春秋时期,通过观察人的身体、形貌、声间、气色来判定未来命运的“相人”之术已流行于世。战国以后开始有相书问世。
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听起来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海无涯,因为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
孟子曾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主要通过一个人的眼神去识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向下看的人就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这个人心理上有问题。
纵横家鬼谷子曾言:“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其意思是说:一个人所表现的外在吉凶相貌、神态,是可以随着这个人的心念转变发生变化的。
比如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从他面相上就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
曾国藩著有《冰鉴》,是他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并在日记中总结出识人口诀:
邪正看眼鼻,聪明看嘴唇。
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
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
若要问条理,全在语言中。
孔子的观人之法比较务实和客观,他一贯注重“观其言而察其行”,再结合他人做事的心境,从一个人的言论、行动和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步曲。
第一步:视其行(视其所以)
每个人的行为各不相同,有恶有善。真正了解一个人,先看他的行为表现。
从这个人的行为可以初步判定这个人的品行,这一步也是最容易的。
比如这个人的形体动作看起来很舒服,那么对方此时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积极的,比如开心,放松,接纳,兴奋,自信等。
如果对方的身体语言很别扭,那么对方此时的心理状态可能是负面的,比如烦躁,悲伤,紧张,欺骗,排斥,自卑等。
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知人识人,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要多方面,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地去观察,才能发现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和目的。
第二步:观其因(观其所由)
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目的。
我们都想挣钱,有人靠合法经营、踏实工作。
有人靠偷奸耍滑,偷税漏税,人品如何,自有公论。
是真心就不会伪装,是假意就不会真诚。
清朝末年一位官员,有很多钱,在家乡做了很多好事,修桥补路,周济贫苦,大家都称颂他是大善人。
可最后却被革职查办。他的太太想不通,为什么好人得不到好报?
后来得知他昧着良心,贪污朝廷的赈灾款,导致很多人因此饿死,所以他得到的是应有的报应。
第三步:察其心(察其所安)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安得是什么心。
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最难的是平淡。
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弄得睡不着觉;
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觉得钱对他是个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的。
孔子教我们观人,更是教我们观己,看人能知人,看己则自知,“反求诸己”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