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女鞋子为什么很高(清朝嫔妃为什么穿高鞋)
导语:清代宫女为什么要穿“高跟鞋”?清代高底鞋的由来
历史上,自古就有女性高跟鞋的传统,但是清朝高跟鞋标准最高,不论在设计上,还是鞋跟尺寸上,都有着严格的后宫标准,那么清代的高跟鞋到底是怎么来的?
一、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
清代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清代满族妇女“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穿这样的“高底鞋”,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
还有一说是,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二、清代高底鞋的由来
满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从而成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可见,满族妇女在衣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常御多平底,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
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这种木底的丝鞋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马蹄底”。
另外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故而称为“花盆底鞋”;这就是清代满族以及清代皇宫的高底鞋的由来。
三、何为香屧高底鞋
在明清时代,当时流行穿“高底鞋”,也就是高跟鞋,让微露在裙底的鞋尖更显纤小。这种高跟正是用各种香木削成杏叶、莲子、荷花等不同式样,外表还要用青绫包贴起来。
更讲究的高底鞋,是把鞋跟中间挖空,周围雕出玲瑰轻巧的镂空花纹。在中空的鞋跟内装一个活动的小抽屉,这小抽质同样刻出镂空花纹,在其中放一个小香囊。
这样精致的散香高底鞋,被文人雅称为“香屧”或“画屧”。女性穿着如此“画屧”,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暗香从鞋下散送,溢出裙底。
也曾经有女性,把鞋跟的底面做出镂空的花纹,镂花采用莲花等花卉纹样,然后,在中空的鞋跟内装满香粉。这样的“香屧”一路行过,会有香粉从鞋底的缕花中点点泄落,在地面上现出莲花之类的花纹。
“香屧”首先在明代女性中出现,入清之后,满族女性的旗鞋同样釆用花盆底、马蹄底等高底,于是,也有八旗女子利用花盆底、马蹄底制作洒香之鞋。
总之,并不是古代女人都穿这种鞋子的,只有的宫廷贵族才能穿,这种鞋起的并非增高作用,穿上这种鞋的女人,就必须挺直腰,小步婀娜的走,这样会体现出女性婀娜之美。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本文内容由小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