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智慧(论语的智慧大全集)
导语:《论语》中的智慧1
评判人的智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这部书中可以探知儒家思想的大端。其中思想的博大且不多谈,仅孔子对人的评判就可见一二。孔子犀利的眼光所到之处贤愚毕现。
先观其言。“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可见孔子对人的语言的看重。“刚、毅、木、讷谓近仁”,这是孔子评判一个人是否做到“仁”的境界的四个要素,前三点是品德方面的要求,即坚毅、质朴,而“讷”则是对一个人的语言的表现。“讷”就是“不善言谈”,近于“木讷”,而孔子以“言讷”来判断人的优劣的标准几近于固执,因此,他一直提倡“慎言”,他认为“慎言”才能多省、多思,才会不鲁莽行事,颜回就是因为“讷于言而敏于行”得到孔子不吝言辞的赞美。“慎言”不仅是评判一个人品德的标准之一,并且是一个人从政青云直上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一点在《论语》的许多章节中都有出现。
因此,他一直很痛恨“巧言”之人。“巧言”不是“能言”,《论语》中他反复这样写道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巧”字是“美好”的意思,这里包含了“心机”、“伪装”,其中有很多的迎合和阿谀,因此一个满脸堆笑,极力奉承的小人形象就站在了你的面前。所以孔子从不会以言废人或以言举人,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其原因就是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极坏。
孔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评判,是因为生活中的孔子经常因为一个人的善言而影响他的评断,或者说蒙蔽了他正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孔子学生中最善言的人是宰我,人很聪明,但在学习上不及其他学生勤奋,上课经常睡觉。孔子便深有感慨地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所以孔子在反思自己,除了“听其言”之外,还要“观其行”。
因此孔子更加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行动力。而注重行动力不是强调不加思考地“行”,而是主张“三思而后行”,只要想清楚了,就要“笃行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子以堆山、不长秀穗的庄稼为例形象地表达的自己的观点,即做事要坚持,要有恒心,反对半途而废。不仅如此,他还要“察其所安”“视其所以”,如此以来,“人焉跋哉?”什么人在他面前都会无法隐藏。
那么,如何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就是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言行一致,注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别人的是一定要做到,认为“言必行,行必果”是孔子所强调的主要思想,然而这是断章取义,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下一句话“硁硁然小人哉”。孔子认为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行为,但还是认为这种做法是“浅薄固执”的,不知道怎么随势而变通的。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