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野钓为什么难钓到大鱼(为什么野钓这么难)

导语:为何有“野鱼难就饵”之说?

在日常垂钓过程中,有不少钓友质疑饵料在野塘垂钓中的使用效果,常常有“野鱼不就饵”、“还是蚯蚓好”等言论,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没有不就饵的鱼儿,只有鱼不吃的饵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是泛指普遍规律,特别在野水,鱼儿也是动物的一个种类,它的生长和发育与人类一样离不开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基本元素,而富含这些成分的载体大多集中在动植物体内。野鱼的食物链是什么?主要还是水生物、浮游生物、昆虫、粮食与植物残屑等;

蚯蚓之所以是万能饵,原因就在于它的蛋白含量高、腥味重,是杂食性鱼类的最爱。现代饵料中,以红虫、蚯蚓、螺肉、虾粉等为原料的饵料众多,杂食性鱼儿岂能有不喜欢之理?以谷物、麦麸、玉米、甜薯、海藻、氨基酸等为原料的饵料香气四溢,素食性鱼儿岂有不开口之理?

那么,为何有“野鱼难就饵”之说?

一、是惯性思维作祟;

二、是对饵料了解甚微;

三、是缺乏用饵经验和开饵技巧;

四、是初始败阵失意心态加重。

传统钓,用饵讲究天然、活性,蚯蚓、红虫效果尤佳,饭粒、玉米粒、灰面、红薯粒也非常好用。台钓,或者说悬坠钓法,讲究用饵“诱、钓、留”三合一的过程和状态,追求对鱼讯的准确判断和钓组的灵敏度,用于传统钓的钓饵也可用于悬坠钓,只是“诱、留”的效果大不如粉饵。 野鱼虽然其警觉性很高,但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睿智,与人类相比毕竟是低等动物,路亚钓就是典型的拟饵骗局,现在风靡全球,凶猛性鱼儿狂咬不止。此理反证,通过人类的科学配方和精细加工出来的饵料,鱼儿能有不喜欢的道理吗?

竞技钓大多为池钓,传媒表象基本为饵料之战,似乎让人觉得饵料只能用于池钓;大凡参加过或熟悉竞技钓的钓友都知道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池钓的绝密配方和杀手锏是找到“本塘颗粒”,亦称“原塘颗粒”。为什么,养殖鱼有偏口性,用什么喂就用什么钓。那么,野塘呢?它的食物链是什么,就相应用那些具有广谱性的同类饵料钓。当然,不同对象鱼,要用不同的饵料去作钓;道理非常简单,饵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本身就是针对天然饵料的特性研制而成,它具有一般野鱼广谱性的“偏口”食性特征。

那么,野钓用饵主要应讲究那些技巧方能凑效呢?

1、目标鱼和主攻饵要同步确定:

开饵不能想当然,不能整成“大杂脍”,钓什么鱼,就选择专攻对象鱼的饵料,不要轻易使用综合饵垂钓某一种目标鱼;

2、开饵的基本原则不能相违背:

“主攻饵+基础饵+状态饵”是饵料搭配的基本原则,味型搭配要一致,颗粒饵、粉饵要结合使用,用饵比例要突出主攻饵,基础饵和状态饵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同时,饵水比的控制一定要严格;

3、要按季节搭配不同饵料味型:

不同季节用饵味型不一,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冬春主腥味,夏季主清淡,秋季主甜香,反季节配饵会大大影响钓效;

4、饵料状态是关键的技术节点:

状态不好难有满意鱼获,既要追求雾化效果,又要讲究一定的黏性,软硬还要适度,只有配置出适口性强的饵料,才会有鱼儿的频频咬钩;

5、不迷信饵料和小药的万能性:

垂钓中要增强用饵的信心,但不要迷信饵料和小药。实际野钓过程中的水情、鱼情都非常复杂,钓手要综合评判,善于临场应变,不能教条,不能囿于成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要密切关注钓场鱼儿的食性、特性和偏口性,不能一款饵料打遍天下钓场,善变和应变,是一个成熟钓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6、要有“避杂鱼、反截杀”的技巧:

野钓用饵的最大难度在于钓手的“避杂鱼、反截杀”技巧,如何对抗“杂鱼、截杀”等非正常外力的干扰,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历练,三言两语是道不明白的,其中,加重浮漂的吃铅量、注重饵料味型和颜色搭配、增加饵料的黏性等是常用对抗办法;

有丰富的天然饵料用饵经验,有厚重的商品饵料使用技巧,垂钓的乐趣焉有不增之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