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崇祯是乾隆的什么(崇祯和乾隆什么关系)

导语:崇祯以身殉国百年后,乾隆皇帝说了这样六个字,足见崇祯帝的无奈

清朝是一个由满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在清朝的历史上,一度出现了盛世的局面,而这个盛世就出现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众所周知,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而他的孙子乾隆也继承了他的能力,在各方面都非常的优秀。

乾隆皇帝不仅是一位极具政治头脑的帝王,还是一位非常看重思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培养的帝王,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历代帝王庙的重视。顾名思义,历代帝王庙就是祭祀几千年来几乎所有帝王的庙堂,它于明朝嘉靖年间修缮完成,其中,供奉着将近两百位古代帝王的牌位。

可以说,这个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之前所有的帝王之集合。

乾隆皇帝曾亲自来过六次,只为专门祭拜先前的帝王,除此之外,他还专门派人将其修缮一新,又在庙中新建了四个石碑,并且,在碑上刻上文章来记录自己对于先前帝王的评价与尊重,也在文字之中,表露了他对于国家政事的态度与想法。

乾隆三年之时,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历代帝王庙前进行祭拜的时候,那一年,恰巧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各种自然灾害,例如:旱灾、水灾、蝗虫灾,都齐齐向这个国家涌来,使得百姓们民不聊生。除此之外,在11月份,甘肃竟然还爆发了特大地震,地震又引来了火灾... ..

对于此,乾隆立刻派人实施了及时的救助,不仅免除了当地百姓们所有赋税,还拨出了二十万两白银。在进行完一系列的救助之后,乾隆来到了历代帝王庙,在帝王的碑面前,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一首诗《戊午季秋祭历代帝王庙礼成纪述八韵》:

志曾希舜禹,心愧作君师;

代谢固天运,孙曾鉴在兹。

诗中写到,自己对于这个拥有着广大疆域国家的治理,有些不知所措。乾隆想为此做点什么,但却感到非常的慌乱、迷茫。

乾隆九年,乾隆第二次到历代帝王庙进行祭拜的时候,他已经三十四岁了。这一次他没有写诗,而是全力地修缮帝王庙。最终,他用了好几年,将帝王庙的整体造型进行了整改,不仅将宫殿上的瓦片换了色彩,还将庙外的墙壁换了图案,使之愈发显示出皇家独特、高贵的风貌。

在这一系列改造完成之后,乾隆第三次来到了帝王庙进行祭拜,这已经是20年之后的乾隆二十九年了。这一次祭拜,他不仅写下了一首诗,还写下了一份碑文《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和《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并将它刻在了石碑上。

这一年是甲申年,可巧合的是,清朝覆灭明朝的那一年也是甲申年。时过境迁,曾经混乱割据的局面已然不复存在。

此时的乾隆虽然年过半百,但是,他却带领着大清王朝走向了一个时代的巅峰。他前半生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反击廓尔喀入侵,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平定林爽文叛乱,保卫台湾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更为难得的是,此时的乾隆依然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从来没有因为这点功绩而自大自满。乾隆在平日的读书习性中,很注重“观德”这个词,因为,在乾隆的眼里,“观德”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褒扬夸奖,也不是肤浅平常的俗媚之话,而是观察事物的本质,并能得出经验与反思。

乾隆曾做过一次意味深长的总结,他认为:如今,将千百年历史镌刻下的帝王汇聚在一间屋子里,仿佛就是将历史上的得与失、爱与恨、对与错,通通铺展开来。当今世人除了缅怀历代帝王,更要从这诸多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这才是最重要的。

乾隆第四次来历代帝王庙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五岁了,已过花甲年龄的他写下了《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有述》:圣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实稀戒实多... ...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乾隆对古代帝王有了新的认识。

他在诗中写道:“纵观历代帝王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学习借鉴各位的能力与思想,不如说是警戒自己不要去重蹈各位的覆辙,更要懂得不去做什么,而不是要去做什么。”相比上次祭祀提出的“法、戒并举”,这次乾隆更强调“戒”。

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心胸也自然变得更加宽广了。所以,他也颠覆了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乾隆四十九年的时候,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下了一道很长的圣谕,对帝王庙入祀的帝王人数进行了一番调整。

乾隆对于崇祯皇帝充斥着与众不同的情愫,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在他看来,明朝之所以能走到这样的悲惨境地,完全是因为万历和天启皇帝破罐子破摔,导致局明朝势无力回天的结果。到了崇祯皇帝执政的时候,“国事已不可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也因此,乾隆认为:此时不管崇祯怎么努力挽救,也是于事无补了,最后,他只能以身殉国。之后,乾隆把崇祯皇帝的牌位添了进去,却把万历、泰昌、天启皇帝的牌位移出了帝王庙。因为,在乾隆看来,实乃“千古大公定论”,觉得他们实在不配。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的简单,孰是孰非,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知道了。不管明朝的皇帝们怎么样,明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也不管乾隆对于明朝皇帝有着怎样的评价,一切都不可挽回了,过去的已经成为了过去,世人只能以史为鉴,努力做最好自己罢了。

参考资料:

【《明世宗实录》、《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纪》、《礼记·祭法》】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