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明朝政治产生了影响(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导语: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说起明朝的政治制度,就不得不提起明朝的内阁制度。建立内阁制的初衷是为了加强皇权,强化皇帝的个人权力,权倾四野的张居正、严嵩却又都是内阁首辅大臣。

明朝的内阁制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权力结构,它对明朝政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

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从太祖、成祖时期的萌芽雏形,到仁宗、宣宗时期的正式形成,经过嘉靖、万历年间的发展高峰,最后明末逐渐衰亡。

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朝建立之初,延续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时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统领六部,设左右丞相。

这种宰相负责制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宰相位高权重,既分担了皇帝的事务,也分担了皇帝的权力。

在明太祖朱元璋看来,丞相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当时的统治要求,他要把国家权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了宰相胡惟庸,并撤掉了中书省,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丞相制,直接由皇帝来领导六部。他甚至规定后代皇帝永远不许再设立丞相职位。

通过这样的举措,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之手,再也没有人能对皇权产生威胁,但却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皇帝一个人根本处理不了那么多的奏章与政务。

即使像明太祖这样一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也天天要面对批不完的奏章。

所以在1382年,朱元璋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这个时候的大学士,并没有实际权力,只是幕僚秘书性质,但殿阁大学士的设立,为日后内阁成为行政中枢埋下了伏笔。

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明成祖即位之后,仍然面对同样的问题,皇帝耗费在政务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不违背太祖皇帝不许再立丞相遗志的前提下,明成祖朱棣直接提拔杨士奇等七人入职内阁,参与政务,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虽然有内阁之名,但此时的内阁学士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并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六部也无需向内阁汇报工作,而是直接向皇帝报告。

明朝中期: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制度定型

仁宗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内阁的杨士奇、杨荣等人受到皇帝的信任,有着较高的威望。

另一方面是因为票拟制度的出现。所谓的票拟制度就是一种内阁大学士参与国家政务的参议制度。

这种制度是从仁宗、宣宗时期开始的,来自中外的奏章都可以内阁学士先用小票墨书贴于书面进呈皇帝,被称为“条旨”,也就是“票拟”。

仁、宣时期,票拟还没有形成制度,遇到重大事情,还是召见大臣面议。

直到明英宗即位后,内阁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明英宗即位的时候,只有九岁,根本不能亲政,太皇太后张氏为了避嫌干政,面议之事便逐渐荒疏。

于是,小皇帝只能通过票拟、朱批跟内阁学士们商量国事,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制度也成熟定型。

之所以说内阁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内阁学士已经掌握了议政权,而且这种权力是稳定的、全面的。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或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或者宠信宦官,日常的国家管理只能由内阁大学士代为管理。于是,内阁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达到顶峰

从明世宗的嘉靖年间,到明神宗万历之初,是内阁制度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内阁制度的巅峰时期。内阁大学士不仅位高权重、权力在手,还出现了严嵩、张居正这样权倾四野的首辅。

严嵩担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他们的权力有多大呢?

《明史》中这样形容严嵩,如果文武百官有旨要奏,必须先跟严嵩当面报告,然后再上奏,严嵩的办公室就像市场一样,人流不断。

这个时候的首辅大学士,不仅有议政权,还有指挥六部、百官的权力,其权势已经可以跟之前的丞相相媲美了。

明朝晚期:内阁制度的衰落

内阁制度在万历年间达到顶峰,尤以张居正担任首辅时最为显著。张居正死后,内阁制度日趋衰落,内阁首辅的权势也逐渐下降,后来经常出现“独相”,甚至“阁中无人”的特殊情况。

崇祯皇帝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内阁学士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不仅随时替换内阁人选,甚至采用“抓阄”的方式来选拔阁臣。最终,内阁制度和大明王朝一起走到尽头。

二、揭秘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并不是明朝独有,宋朝也设过大学士,清朝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明朝的内阁制有着怎样特点呢?

明朝内阁的组织形式

明朝内阁主要由殿阁、制敕房、诰敕房三部分组成。殿阁包括四殿(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谨身殿)二阁(文渊阁、东阁),其行政长官为内阁大学士。

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内阁的组织规模也跟着扩大,增加了东诰敕房、西制敕房等机构。

随着机构扩大,人员的增加,逐渐形成了一些内部的规则,例如内阁大臣的座次、内阁禁地的规定,还有内阁人员内部关系等。

明朝内阁的首辅制

明朝内阁设立之初,阁臣虽有职责分工,但彼此没有等级差别。明朝中叶,内阁内部出现等级分化,有了首辅、次辅、群辅之别。

到了嘉靖年间,首辅的权力逐渐凸显出来,完全凌驾在其他阁臣之上。首辅甚至拥有单独的决断权和票拟权,可以单独向皇帝呈奏。此时的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已具丞相之实。

明朝内阁的职责范围

根据《明会典》记载,明朝的内阁有包括通知经筵事、东宫讲学在内的十八项职权。

(一)票拟批答

所谓票拟,是指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在呈送皇帝批示之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贴在奏章之上,然后再呈送给皇帝。

票拟体现了内阁大臣对上奏事宜的处理意见,这些意见呈送给皇帝之后,由皇帝进行批红,实际是由掌印太监批红。

票拟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首辅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史料上看,票拟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同寅协恭、首辅专票、分票。

明景泰以前,首辅地位不突出,票拟职权由阁臣们共同行使。嘉靖到万历中期,内阁首辅地位凸显,票拟权开始由首辅个人行使。万历中叶以后,内阁权力削弱,专票变成了分票。

(二)草拟诏旨

明朝内阁的第二项重要职权就是草拟诏旨。草拟诏旨就是在皇帝的授意下起草诏书。在草拟过程中,内阁并不用完全按照皇帝的意图去做。如果内阁觉得诏旨有问题,可以行使封驳权。

内阁草拟的诏书中最重要的就是遗诏和即位诏,因为这两个诏书涉及新旧皇权交替。

内阁草拟的诏旨虽然最终还是由皇帝批准,但这种职权本身就让内阁的权力进一步上升。

(三)献替可否

“献替可否”是内阁的一种参议职能,内阁可以在军政事务上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

供皇帝参考。通过这项职权,内阁便可以向皇帝献言献策,潜移默化皇帝的决策。“献替可否”是内阁学士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一步,也是内阁权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内阁献替分为面陈式献替和密揭式献替两种。面陈式献替时间不限,形式不限,只要皇帝需要随时都可以召见内阁大臣。

这种面陈式献替在明朝中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密揭式献替是内阁大臣们通过指出行政弊端的方式向皇帝进言献策,也有其积极意义。

三、明朝内阁制度的深远影响

内阁制度是明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该如何评价明朝的内阁制度呢?可以说,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客观来讲利大于弊。

加强皇权

无论是从明朝皇帝建立内阁制度的初衷看,还是从内阁制度的实际政治效用上看,明朝内阁制度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皇权,让皇帝的权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初的内阁,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由皇帝一人负责。

内阁制度下,皇权的加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所有权力都收归到了皇帝手中。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建立内阁?就是要加强皇权,就是要从丞相手中,夺回本该属于皇帝的权力。

只要存在丞相,就一定会分享皇帝的权力,所以朱元璋不许他的后人再设立丞相,不许将到手的皇权再拱手让人。

其次,内阁大学士的建立,是强化皇帝的权力,而不是分享皇帝的权力。为什么要建立内阁?并不是要把皇帝手中的权力外转,而是让内阁大臣辅助皇帝行使权力。

皇帝实在没有精力去处理那么多冗杂的政务,所以他们需要内阁的帮助,而内阁最初的定位就是私人秘书、顾问,他们既没有名分,也没有权力,完全不会对皇权有任何威胁。

最后,内阁制度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只要皇帝愿意,他就可以独揽一切大权。内阁大臣的所谓票拟批答、草拟诏旨、献替可否的职权,都是建立在皇帝许可的基础之上,皇帝随时有权收回这些权力。

促进明朝政治经济发展

内阁制度在明朝的政治统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内阁制度让皇帝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军国大事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盛世的背后都有内阁制度的重要推动作用。

明朝中后期,皇帝们大多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内阁制度在政治上的作用更加明显。正是杨士奇、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内阁首辅们,在皇帝失位的时候,维持了政局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造成了内阁大臣的专权

明朝中后期,皇帝们大多不理朝政,把国家大权全部甩给了内阁大臣。这样的权力转移,势必让内阁首辅高高在上、呼风唤雨。

他们有的把持朝政、党同伐异,有的勾结宦官、卖官鬻爵。严嵩和张居正就是内阁专权的主要代表。

明末的宦官专权

明朝内阁始终只是一个皇权的辅助机构,其权力的强弱都取决于皇帝本身。当皇帝勤政有为时,内阁可以很好发挥作用。

当皇帝不再关注朝政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就受到影响。明朝晚期,皇帝们大多宠信宦官,内阁的职权名存实亡,宦官们便登上了政治舞台。

宦官专权在明末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后来大明朝的灭亡埋下隐患。

结语:

内阁制度,作为明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谁会想到,一个为了加强皇权而建立的机构,最后竟然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甚至削弱了皇权。

明朝内阁制度是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威胁皇权几千年的丞相没有了,首辅大学士却成为新的权力争夺者。

这样的发展轨迹,这样的结局,估计连朱元璋都不会想到。

参考文献:

《明史》

《明代中央政治制度》

《明朝内阁政治》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碧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