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羁旅怀乡诗吗(李白写的《春夜洛城闻笛》怎么写)

导语:《春夜洛城闻笛》:羁旅怀乡题材与李白的个性体验、意象选用

羁旅怀乡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题材之一,它最能激发起与故乡亲人长久分离的人的感情共鸣。诗人在短暂的送别后,便踏上了充满期待而又充满变数的漫长旅程。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无休无止,催发了诗人更多的流浪感和无助感,以此代替了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行役之苦,思乡之情,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充斥于做客他乡的每时每刻。天时地理人情物候的变化,无不刺激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每逢此时,他们总有一种非写不可的冲动。这样,诗人们就贡献给后人许多饱含真情实感的名篇佳作,让千百年后的人们诵读起来也是感慨万千,为之动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一、李白也擅长羁旅怀乡题材的写作。

李白被称作诗仙或谪仙,给人的感觉是,他的一生都是在天上人间的穿梭,按说他该少有凡夫俗子安土重迁的情结。实则不然,李白越是远离故乡,就越思念故乡。纵观李白一生,他的宿命就是做游子,游荡天下。他从巴尔喀什湖畔的碎叶城,到扬子江边的采石矶,其间有万水千山,八千里路云和月。越走越远,他对精神的流浪早已司空见惯了。

然而,不管如何地超凡脱俗,如何地愤世嫉俗,他都不改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作别故乡时,他留给我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额眷恋;做客他乡时,他又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佳句。这一回,他的《春夜洛城闻笛》选择特定意象,展现了他关于家乡的新的个性体验。

遥想故乡

二、前两句字字珠玑,催人联想,一支玉笛显示了音乐无穷的魅力。

李白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让人回答不了的问题——笛声来自谁家——乐声来无踪去无影,更何况是在黑夜里。虽是明知故问,却也引发起读者联想、想象和思考。实际上,乐声来自谁家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那玉笛声为何能如此神奇为何能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选用的笛子意象,可是中国古代诗歌惯用的意象,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河南贾湖遗址里,曾出土一支骨笛,据考证,距今已有7000多年了。这说明,笛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吹奏乐器,笛子音色清脆嘹亮,旋律悠扬婉转。演奏者用它传达缠绵深沉的情感,催发起听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笛声之动人心惹人爱,让李白给在“笛”字前面加了一个定语“玉”,可见李白此刻情感的的专注,对笛声的投入。他只觉得,在这个暗暗的夜空飘飞来的,是来自故乡的呼唤。

微弱的笛声一旦由一个地方发出,便产生喷薄的力量,涌动开来,洒落到洛阳的各个街坊角落,洒落在每个游子的心田里。洛阳是大唐的东都,方圆几十里,人口过百万。天下人士辐辏于此,其中又有多少如李白一样的游子。他们不由自主地伴随玉笛的旋律,梦幻般地回到故乡,又见亲人,然后又梦醒一般回到现实,继续承受离愁别绪的痛苦。普通人吹奏的笛曲,居然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直抵心灵,只因它是《折柳曲》。

三、后两句用了一个关键意象,折柳语带双关。

这是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华灯初上。推窗远望,影影绰绰中,但见洛水畔杨柳依依,游人穿行,画面温馨。这本已触发了李白独在他乡的感觉,就像杜甫祖父杜审言所说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正当诗人被那舞动的柳枝惹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偏偏又有玉笛传达着折柳的曲子,更让他情不自已。一个“柳”字怎么有那么大的魔力呢?

杨柳依依

在古今汉语中,“柳”都与“留”同音,因此诗人用柳字,往往都有双关的用意。送别时,想留他,却留不住;分别后,想回家,却回不去。柳树在每个季节里,尤其是春秋时节,都是绿意葱茏,婀娜多姿,似脉脉含情。所以,人们在送别时总是要折根柳枝,以表思念眷恋之情。时间长了,柳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沉淀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在诗歌中成了一个与月亮、荷花和梅花并列的重要意象。

早在汉代,乐府就收有一首汉乐府《折杨柳歌》。久而久之,它演化定型为《折柳曲》,作为文化载体,承载了惜别怀远之情。送别时,人们手攀杨柳,听人奏曲,洒泪作别,如李白的“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旅途中,人们忆起它,凄苦难耐,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到了异地他乡,人们听到它,怦然心动,如李白此时此刻。遥想故乡,归思难收,李白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折杨柳

末句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建是在望月,李白是在忆柳,都是寄托了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恋。李白也像王建一样,把自己的个人体验化作了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激发读者幻化出折柳的曲子,幻化出家乡与亲人的画面,引发了跨越千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

本文内容由小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