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作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英语作文)

导语: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是上小学时某一年寒假作业的作文题目。具体是哪一年,当时是怎么写的,具体写了什么,都已记不清楚,但这个作文题目还一直很清晰地记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前期,是一个革命化的时期,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行动、一切的成果,都带有革命化的成分,都被要求有革命化的色彩。

在没有被严令革命化时,家乡的春节是很热闹化很温情化很民俗化的。腊月初八以后,特别是从小年到大年,节日气氛越来越浓,每天都有每天的讲究,每天都有每天的节奏,每天都有每天的仪式,每天都有每天的喜乐。民谣这样唱:二十三儿,祭灶官儿;二十四儿,扫房子儿;二十五儿,割豆腐儿;二十六儿,去割肉儿;二十七儿,杀柏枝儿;二十八儿,剃憨丫儿;二十九儿,剃囟球儿;年三十儿,贴花门儿;大年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腊月二十三,过年的大幕正式拉开。这天,家家户户支上鏊子,烧起地锅,将发好的面团千揉万搓,擀成巴掌心大小指头厚薄的圆饼,撒上芝麻,烙成一个个香喷喷热乎乎外焦里嫩的小鏊饼,再用颜料给小鏊饼打上红点,码到盘子里恭恭敬敬端给灶王爷,祈求神像上的老头儿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同时,也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女出息、老人康健、家庭幸福都一一叮嘱托付一遍。

接下来,打扫庭院、清洁房舍、浆洗衣物,蒸馒头、炸丸子、煮肉碾米备年货,全家人各司其职齐忙活,其乐融融,喜气洋洋。

二十七这天,家乡有一个杀柏树枝的特别风俗,人们拿上镰刀背上箩筐,到沟边崖畔割砍柏树上乱长斜出的枝枝杈杈,供大年初一晨起备用。杀柏枝儿,不仅能将柏树修剪得整洁俊朗,而且还能让柏树来年生长得更加挺拔向上。

憨丫儿是对小女孩儿的昵称,囟球儿是对小男孩儿的昵称。意味着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该剃头、理发、沐浴,把自己捯饬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精精神神。

年三十儿,贴花门儿。家家户户写对子贴春联,大门上贴上“春风和畅”,屋门上贴上“五谷满仓”,院墙上贴上“满院春光”,树干上贴上“人财两旺”。大红的春联让全村都沉浸在红红火火欣欣向荣的气息里。

大年初一,还是黑咕隆咚的五更天时,全家人就要早早地起床,围坐在一起吃新一年的第一顿饭。第一顿饭有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名字——头脑。本不知这第一顿饭的名字是不是这样写,诚惶诚恐地找来《辞海》查阅,结果还真是这样写。关于“头脑”二字,《辞海》有一条释义是这样的:北方一种御寒的冬季早点。家乡的头脑并不是日常的早点,只在大年初一天不亮时吃的这顿饭才叫头脑。头脑是一种用粉条、白菜、萝卜、海带、肉片等食材熬制的粉汤,数九寒天的新年第一天,吃一碗热气腾腾漫溢着馨香的头脑,能不叫人身暖心暖精气神倍儿增吗?头脑,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寓意,那就是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都更加清醒更加聪明。

吃过头脑,已是东方渐显曦辉紫气悄然东来,伴随着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金鸡鸣唱,噼噼啪啪的鞭炮也此起彼伏一串串炸响在各家的庭院里。鞭炮的硝烟尚未散去,院子中间腊月二十七杀回来的一堆柏枝便被点燃了。柏枝虽被点燃,但不能让火堆里的火苗蹿起来,只让它在若隐若现的小火苗里慢慢地熰着,熰出柏枝里的油脂,熰出袅袅的青烟,熰出缕缕的柏香,熰出香薰的庭院,熰出香薰的村庄,熰出香薰的新年……

在朝阳的映照下,在柏香的缭绕里,在鞭炮的欢庆中,团团圆圆包饺子吃饺子。家乡包饺子吃饺子的习俗和央视春晚里不同,春晚吃饺子都在除夕的夜里,我们吃饺子都在初一的早上。在饺子里包进菜、包进肉、包进香甜、包进祝福,其中一个饺子里还要包进一枚铜钱。水开了,下饺子,飘起了,捞出来,盛到碗里,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咬着,热切期待着自己能咬到铜钱,又生怕硌掉了自己的大牙。“吃到了,哈,我吃到了!”有人幸灾乐祸般地喊叫。喊叫声立刻引来一串串羡慕嫉妒恨的眼神,随即又引来一家人温情脉脉的祝福: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吃过饺子,推开大门,街坊四邻乡里乡亲都来到街上,走到村头,互相拜年问候,前后左右忙不迭拱手施礼弯腰致意,一幅撅着屁股乱作揖的风情画。

大年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村里村外,大街小路,绵延着串亲戚走朋友的队伍,或提、或㧟、或挑着朱漆油过的红篮子,上面搭盖着花花绿绿的纱巾,里面装盛着商店里买来的糖果糕点、自家蒸的又暄又白的红点馍、自家炸制的各种油食,或两口子同行,或一家子出动,说说笑笑,嬉嬉闹闹,吵吵嚷嚷,回娘家、去舅家、姨妈家、姑奶家,七七八八一个不落都要走到。

那些不去串亲访友的,或去场院里听书看戏,或去学校操场上敲锣打鼓排演节目,《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都是各村里排演的热点剧目,也有村里自编自导自演更接地气的乡里情景剧。公社里汇演时,竞相比试,各显神通,各展风采。

场面最大、围观最多、喧闹最久的当属沿街行走的高跷表演,竹马潇洒、旱船飘逸、火龙威武、张公背张婆憨态可掬、光头和尚逗柳翠诙谐幽默……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村村锣鼓喧天,人人喜笑颜开。

高跷队的最后边,是几个壮汉抬着的一座高台,一张八仙桌上绑着几根杠子,杠子中间固定矗立着一根两丈来高的大木杆,大木杆的顶上站着一个小孩儿。小孩儿扑着红脸蛋儿,抹着红嘴唇儿,穿着彩色的戏装,不知是哪吒红孩儿还是七彩小仙女儿,引来人们的久久仰视,也引来人们的啧啧称赏。一阵寒风刮过,彩色的小孩儿衣袂飘飘,面无表情地微微晃几下,又引来人们一阵小声的惊呼和些许暗暗的担心。

忽然有一年,上头传来指示:过年不再办社火,过年不能再唱戏,过年不准串亲戚,过完初一上工地,要移风易俗,要破四旧立四新,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就连我们的寒假作业,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也是《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什么是革命化?什么是革命化的春节?当时并不知道。大年初二,就听见上工的钟声响起来了,看见大人们拉着架子车,扛着铁锨镐头,提着水壶干粮,上了兴修大寨田的工地。会战大寨田的工地上,寒风凛冽,红旗招展,号子声声,热火朝天。村子里没有了锣鼓喧天,村路上稀稀拉拉串亲戚的队伍只剩下孩子们。听说有的村子还派了民兵站岗,把想出去串亲戚的村民堵回来,把外村来串亲戚的村民撵回去,甚至还有没收串亲篮子的事情。

后来才知道,那时所谓的革命化,就是战天斗地,就是斗私批修,就是要保持坚定不移的精神斗志,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再加革命的现实主义,就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就是要惟有革命多壮志,就是要敢叫日月换新天。

岁月荏苒,往事如烟。在历史的长河中,革命化的春节只是其中短暂的一小截儿,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变迁。春运化的春节、春晚化的春节、短信化的春节、网络化的春节、旅行化的春节都已经是或曾经是春节的一部分,但最不能割舍的还是亲人团圆、欢乐祥和、热闹热烈的春节文化。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