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母亲给家长的忠告家庭教育里很重要的句子(家庭教育母亲重要性)
导语:名校母亲给家长的忠告,家庭教育里很重要的3个方面,常被忽视
进重点、考名校,大概是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很多家长的理由是,正因为自己上学时没有努力学好知识,现在才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不想子女重蹈覆辙。
不过更多人发现,学习功课也是讲天赋和后天环境的。家长本身学历不高,下班又只是喝酒聚餐、玩手机,要求学生在逆境中成才,显然有些天真。我们看看一位名校母亲是如何培养的。
北大母亲坦言,家庭教育重要的3个方面,常被忽视笔者的一位朋友,本来学历不高,结婚后却有了看书的习惯。问及原因他直言:想要子女什么样,首先自己要做到,以后有娃想让他爱学习,所以我先要有读书的习惯。
不得不说,这代人对于父母职责的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往往80、90这代家长存在的巨大矛盾就是:自己小时可能没见识过好的家庭教育,想要从自身这代改变又无从下手。
一位北大毕业的女士,本身也已经是个母亲,她分享了几个值得重视,却常被忽略的培养方式。我们不妨参考。
第一,跟人相处的能力。家长们最容易产生的误区,就是认为学校的人际关系很简单,学生们只要上学、写作业就好。
事实上,连幼儿园学生都可能因为家境、性格等原因,产生欺凌或孤立的行为。不求将后代培养得“左右逢源”,但至少要随时关注他们跟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情况,并予以疏导。
第二,对钱的概念和规划。普通家长常走两个极端,要么为了让学生“自信”,看上什么必须买什么。要么则是反复强调家里没钱,让学生变得过度自卑。
好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比如这位母亲家里学生上小学,她会每月给他几百元,让他自己选择怎样分配,并定期探讨分配是否合理。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学生跟家长之间,对于如何利用会产生分歧,父母可以把握尺度。如果他们用来给网红刷礼物,可以及时制止。但用来买些自己兴趣范围内的用品,不用太苛刻。
第三,是让学生学会“自爱”,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里的困难和挫折。国内家长常觉得“管着后代、批评后代才能让他们成长”。
实际上很多人就是这种环境下,丧失了自爱的能力,以后要吃亏。成绩不满意、或者跟同学有矛盾,家长先弄清事实经过和原因,不是嫌弃学生。
这方面李雪琴也曾分享过经典的例子,她高三时考试没考好,压力很大。母亲反而主动帮她请假,带她出去吃烧烤。
无条件的关爱,跟严明的家教并不矛盾,不要误解武志红老师曾指出,一个人生活的动力并非源自对失败的恐惧;而是对美好的向往。但国内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培养习惯,往往是侧重前者,通过强调“后果”来逼着学生努力。
起初会有成效,但越是后期隐患越大。教育从来不只是成绩而已,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名校毕业,但无法适应社会的人。
教后代学会跟钱、跟人处理好关系,并坚定地爱自己,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家长首先要有足够的格局和能力才行。
这种“无条件的关爱”,不以结果和现实利益去评判后代的价值,本身就不是所有父母和老师能做到的。
但也有家长表示困惑,如果处处都只是安慰和鼓励,没有批评,岂不是宠溺?其实这跟严明的家教并不矛盾,只是非常容易混淆。
例如,对于成绩,我们所说的“无条件支持”,是指看到学生努力后,接纳他天赋不及学霸这个事实。底线就是学生需要努力,而不是虚度光阴,这是家教严明。
但换成学生不管如何努力,即使成绩有进步家长还不满足,总是觉得只要逼学生,他们就有更多进步空间。这是不切实际、不够体谅子女的举动。
好父母跟学历没有直接关系,重在用心家长的学历确实在培养后代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高知父母在辅导子女,以及思维方式上,有着自身优势。但“好父母”最重要的绝非学历,而是人格和对后代的责任感。
见识和能力固然是起跑线上的助力,但好父母首先做到上文提及的第三条,往往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家长是否用心,学生们自己能感受到。
话题:你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