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火攻是谁的计谋(火攻为什么会折寿)

导语:火攻为何是下策

火攻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战术,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古代战争史上,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火攻案例,比如:三国的三大战役都是火攻为主,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粮仓,袁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操,三国鼎立从此奠定;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蜀汉从此一蹶不振;除了这三大战役,火烧新野、诸葛亮南征火烧藤甲兵,诸葛亮北伐,火烧上方谷等,都是十分经典的火攻案例。应该说火攻效果好,费用低,是非常优秀的战术,可是为何自古以来,众多兵家都说火攻是下策呢?这要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实施火攻条件苛刻

《孙子兵法》的火攻篇对火攻的实施条件有详细的记载,即: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孙子认为:要实施火攻,外部因素是否充足至关重要,首先,行火必有因;天气要干燥,最好是有营舍茅竹,或者囤积有粮草,临近草莽,有大量容易被点燃的物质。其次,烟火必素具;我方要有充足的引火用具,比如艾蒿、荻苇、薪刍、膏油之类的材料,还要有火箭、火簾、火杏、火兵、火兽、火禽、火盗、火弩等点火的工具。其次,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实施火攻不能随意指定日子,不能妄发,必须等待绝好的时机,选择干燥且有风的日子。古人认为当月亮在二十八星宿的箕、壁、翼、轸四个方位的时候,是最好的放火时机,因为古人相信,在这个时候必将起风。

二、实施火攻形势变化多端不易控制

由于火攻依赖的外部条件较多,因此在实施火攻的过程中,形势变化多端。孙子在火攻篇中对战场上火攻的形势变化总结了几条,分别是: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战场上首领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掌控能力,这对首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火势的发展不仅可以扰乱敌人的部署和心理,也可以影响我方兵士的心理,稍有差池,就会令我方阵脚大乱。由于火攻容易失控,也很容易引火自焚;隋朝时,江东刘元在延陵进攻王世充,刘元下令把草码在东方,顺风纵火。可是不久风向改变,使大火烧回自己的军营,导致自己死伤惨重。因此,古人就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水火无情,玩火必自焚,

三、火攻容易被克制

实施火攻所需要的外部因素很多,因此,能够克制火攻的因素自然就有很多。比如没有按照对方的预期处于易燃物之内,施放的火势不足以改变战局,突降大雨等都可以令对方的火攻不起作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用计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试图将司马懿烧死在上方谷,不料天降大雨,让诸葛亮的火攻失败。汉时李陵征匈奴,战败,被匈奴追逐,逼迫在一处大泽内。匈奴在上风纵火,李陵先放火烧草,烧出一道隔离带,用来隔绝火势,成功克制了匈奴人的火攻。

四,火攻不人道

战争的目的不是掠人性命,残害生灵,战争是政治的辅助,只要能够达到政治目的,战争就是胜利的,没必要对参战人员赶尽杀绝,自古以来,历朝兵家都有慎战的思想。因此,孙子在火攻篇的末尾着重点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然而火攻,由于它巨大的杀伤力和不可控因素太多,往往会给一方带来十分惨烈的创伤,而其过程也十分的残忍暴虐,自古被视为不人道的行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军时,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得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可见,火攻是极其不人道的战术。

东晋时,大臣周嵩有一次喝酒喝高了,瞪大眼睛扭头跟哥哥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如我呀,居然有这么大的名声!”随即,他举起有火的蜡烛扔到了哥哥身上,周顗不生气,反而笑着说:“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小弟啊,你这是用火攻?这可是下策啊!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