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观简介(伏龙观怎么读)
导语:马老读城|伏龙观为啥又称范贤馆、伏龙观又是怎样得名的
伏龙观为啥又称范贤馆
自秦以降,离堆上数百年只有枯藤昏鸦、草长莺飞年年伴着夕阳江声。直到西晋时成汉政权为了纪念贤士范长生才在离堆上伐木刈草,首创了离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庙祠——范贤馆,专祀范长生。成汉(公元304年-347年)也称成,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族首领李特率民入蜀。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303年李特称大将军,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建立成汉。后李寿改国号为汉。李雄是巴氐族人,定都成都,极盛时还领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汉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灭,历五主,共四十三年。
那么,成汉政权为什么要为范长生立祀祠专馆呢?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范长生既为道教首领,在青城山下拥有部曲。他能拿出粮食供军以助流民,这充分显示了他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又是一个拥有武装的道教主。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三月,范长生从青城山来到成都。六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改元宴平,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封西山侯。此时的范长生已是耄耋之年,李雄则年方三十,老少同心,君臣和谐。在范长生“清心寡欲,敬天爱民”的涉世宗旨影响下,在其“休养生息,薄赋兴教,切莫穷兵黩武”的劝导下,大成政权宽和政役,轻徭薄赋,建官学,兴文教,一度昌盛。因此,夺得了政权的成汉政权为范长生立祠以享香火血食是必然的。
伏龙观又是怎样得名的
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传说,将范贤馆改称伏龙观。在离堆上扩建伏龙观,扩建后的伏龙观殿宇二重,巍峨矗立。迎阶青狮白象,两侧古碑奇文,蔚为壮观。
到了清末,伏龙观又曾更名为老王庙。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在二王庙朝拜李冰父子之后,忽然发现了不可容忍的大问题。这个满脑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疆大臣对二王庙子在前父在后的配享制式大为忿然:“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子掩其父得无紊钦。”之后,便委托成绵龙茂道钟竣在伏龙观原屺山门基址起建通佑王专祠,以二郎配享后殿,与二王庙的二郎在前殿,李冰夫妇居后殿恰恰相反。因此,伏龙观又称老王庙。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一面用42级宽三丈一尺五寸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其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伏龙观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是:东临江口之关,故灵基立其左;西瞻宝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清同治间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1959年培修时,将玉皇殿、喜雨楼合并,改建为一楼一底的后殿。登临远望,都江古堰、 西岭雪山、青城秀色尽收眼底;俯视脚下,江涛滚滚,直泻宝瓶,景色十分壮观。
小编按:“寒潭卧伏龙,离堆岚锁峡”……此等壮丽景色,正在都江堰景区内。
(文据住在都江堰)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