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含义)
导语:品读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早已成为人们丰厚的文化养料。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洒脱、忧思、孤独等无不吸引着读者。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苏轼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壮志难酬 感慨深微
苏轼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做到“判官诰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然而,因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在朝廷无法久留,于是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在外任八年间,他干了很多实事,可谁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呢?44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王安石的门生,一些变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的一些句子,罗列他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的罪名,把他打入了死牢。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幸好宋神宗并不糊涂,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劝谏,苏轼才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即便这样,也没破坏苏轼的乐观精神,然而,人到中年,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功业无成,他倍感寂寞,感慨万端。《卜算子》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显得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缥缈高飞的孤雁。江边沙洲,鸿雁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为什么睡下了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寒冷的,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
与这首词同一时期写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起笔高唱入云,词境壮阔,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更显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羽扇便服,谈笑风生,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更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豪迈气派。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苏轼在黄州住了差不多有五年,宋神宗驾崩,反对新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召回司马光,重用苏轼。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苏轼由一个罪官被提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位置仅次于宰相,属于正三品大员。可是“不合时宜”的苏轼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他不同意司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尽废,认为应该保留其中有益的法令。结果在朝廷又待不下去,请求离朝外任,来到了杭州做知州。然而,随着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搞变法那一套,新党开始对苏轼的疯狂报复,辉煌一时的苏轼跌到谷底,短短五年被一贬再贬,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最后被贬到了海南。
海南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这样写: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可见条件极其艰苦。但六十多岁的苏轼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之一: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岭南的气候和水果, 后两句表达了他的恬适自在。尽管被贬谪了,他却不流露出一丝哀怨, 反而显得宁静愉快, 这时的他虽处逆境但仍热爱生活, 并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诗意和情趣, 表现出胸无芥蒂、因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三、怀念亲友 深沉豁达
苏轼和苏辙称同为大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惊人的相似,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然而,两人走上仕途之后,天各一方,难免常生思念之情。其中抒发这种感情最著名的当数《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是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还有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抒发的是对亡妻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这一年是爱妻王氏谢世的第十年。正月二十日夜,词人梦见亡妻,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词。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情和深沉的忆念,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彻骨凄凉!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是那么多情、可爱而又可敬的人。仕途沉浮,一生坎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几多失意,几多惆怅,都化为天风海涛之音,一笑过去。他的豪放不羁,他的作品的光芒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的上空,给后辈以无穷的启示!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