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且与什么意思(x≤3且x≠0)

导语:“且”,与“那话儿”无关,本为“祭器和肉”

“且”字字形演变

《西游记》第四十回说道,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遂“变作七岁顽童,赤条条的,身上无衣,将麻绳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树梢头,口口声声,只叫‘救人!救人!’”唐僧慈悲,于是让悟空求他下来且背着他走路。行者把他扯在路旁边,试了一试,只好有三斤十来两重。于是笑道:“你这个泼怪物,今日该死了;怎么在老孙面前捣鬼!我认得你是个‘那话儿’呵。”

“那话儿”是“哪话儿”,请自行检索。

网上不少人说,“且”字的本义,就是“哪话儿”。

其实缪也。

甲骨文中,有“且”字,“一期菁三.一”等数十版卜辞中皆有此字。

据卜辞可知,“且”字本义,是祭祀中的“案上祭肉”,是为切肉之砧板侧面象形。

《史记.项羽本纪》云:“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之出处。“俎”,即为切肉之砧板。

甲骨文中,亦有“俎”字,与“且”混用。“且”,当为“俎”之本字。

另外,“且”,还是“祖”和“宜”的本字。

卜辞中,“祖”用“且”字,但已引申为“父祖”之“祖”义。

“宜”字字形演变

“宜”,在甲骨卜辞中,为祭祀“用牲法”“祭名”。“上宀下且”,是演化为篆体后的变化,字义变化,也在这个时期。

《康熙字典》释“且”云:“俎本作且,且字借义既广,故别 加‘半肉’作俎以别之。”

尽管编撰此典的陈廷敬、张玉书等人,皆无缘见到甲骨文,但此说恰与卜辞中二字孳乳演化相吻合。

清代阮元所著《揅(yan)经室集》中,有《释且》。亦称“且”古为“俎”字,后借为“语词”。

“且字借义既广”,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此”。《诗.周颂.载芟(shan)》:“匪且有且。”

第二,连词。一是“又”;二是“或者”“还是”;三是“而”;四是“且……且……”连用;五是“转折、递进”。以上见《诗经》《礼记》《老子》《史记》《论语》。

第三,副词。一是“尚且”;二是“姑且”;三是“即将”。见《周易》。

第四,助词。用法同“夫”。见《韩非子》。

第五,“多”。自此以下,“且”读“ju”。见《诗经》。

第六,“恭敬貌”。见《诗经》。

第七,通“趄”。古语有“次且”一词。

第八,通“徂”。见《诗经》。

第九,句中或句末组词。《诗.郑风.蹇裳》:“狂童之狂也且。”

确实“借义既广”,令人懵懂。

但无论怎样,“且”,都与“那话儿”不沾边。

成语里,有“望文生义”一词。

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不论一名一物,都要切实证据,才许你下论断,不能望文生义”。此是这个成语的出处。

“望文生义”,在古代“小学”,现在称“训诂学”中,叫“望文生训”。主要指“过分依赖字形,武断形训字义”。

《汉书.高后纪》云:“或以为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

颜师古注曰,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一遇情况,便如“猴子预先上树”,或如“小狗预先在人前行走”“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总之,皆将“犹”字,从“犬”去解释。于是成了千古笑谈。

清末明初的黄生,在《义府.卷下》专立“犹豫”一条,讽刺颜师古这个大学问家“罔解兽名,有眼缝自未开尔”。

只从“字形”出发,而且是依据“笔意”“笔势”全失的隶楷“字形”去解读字义,不谨防“望文生义”是万万不可的。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像

“小学”里,与“望文生训”相联系的另一个弊端,是“逞奇曲解”。即指古人对某字已有说得通的解释,自己又无确凿证据,便轻率否定前说,提出“全新”见解。

这方面,文字大家王引之被诟病之处多有。

指出前人错误,提出正确意见,不仅应该,而且是大好事。不过,无根据地任意解读汉字,也是很不严肃的事情。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