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砖墙结构是什么(皮肤砖墙结构图)
导语:皮肤的“砖墙结构”指皮肤哪层结构,你是否正确理解它的作用
我们在提到皮肤屏障修复或者肌肤护理时,经常提到皮肤的砖墙结构,网上有些博主在讲到肌肤是否能够吸收护肤品中的营养成分的时候也会提到皮肤的砖墙结构。
然而砖墙结构到底是是皮肤的哪一层?
砖墙结构在皮肤中有什么作用?
砖墙结构在肌肤吸收护肤品中的营养成分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一、皮肤各层组织构成我们都知道皮肤层分为四部分: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
表皮层分为五部分:由外向里分别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
真皮层分为两部分:乳头层、网状层。
皮下组织:结缔组织和脂肪。
二、砖墙结构指以上皮肤各层中的哪一层,为什么会叫砖墙结构?“砖墙结构”特指表皮的角质层结构,既有防止外界伤害的保护作用,又有保持内部水分和营养成分流失的作用,由于以下几点则被形象的比喻成砖墙结构:
1)细胞形状与“砖块”相近:角质层已经角化的角质形成细胞形状呈扁平状,类似于构成墙壁的“砖块”;
2)细胞生命状态与“砖块”相近却又不同:从细胞学上来讲,其中不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角质层细胞中所有组成结构都完全相互融合成为一体,没有代谢能力,所以从生物活性的角度来说角质层细胞为死细胞,就像砖块一样没有生命;但是从分子生物学上来讲,角质层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其进行着一系列的蛋白质降解等分子级活动,并非完全死亡的角质细胞聚合体。
3)角质层机械特性与“砖墙”相近:角质细胞中的角蛋白和丝聚蛋白构成了构成了致密的中间丝网络;同时在角质形成细胞逐渐角化变为角质层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中的‘脱磷脂’过程使得角质层的脂质和生物膜中的磷脂减少缺失,从而角质层生物膜的流动性较小,所以使得角质层具有很强的机械特性。在角质层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天然保湿因子(NMF),吸附并填充在角质细胞中的中间丝网络上,保持角质层中水分,维持水合状态。
4)角质细胞之间的“脂质”与砖墙结构之间的“砂浆”相近:角质细胞间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包括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均为线性结构,之间紧密相连,填充在角质层细胞间,防止或减缓水分、电解质和其他成分的流失。
三、有网红博主认为正是表皮角质层的这种“砖墙结构”,使得外用护肤品中的营养成分根本不能被吸收的观点是否正确?首先,从角质层的基本功能来讲,角质层的存在的确是能够阻止身体内部的物质外流,并且阻止外界的物质进入机体,但是这只是针对角质层自身的生理结构作用而言,在受到特定的外力或者特定结构的物质就能够通过角质层细胞的阻拦,进入皮肤深层,甚至能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在医药制剂中叫做透皮吸收制剂,比如用于疼痛的酮洛芬贴片、雌二醇避孕贴、双氯芬酸钠贴片等等。
其次,影响营养成分吸收的因素有多方面
1)营养成分的浓度:营养成分浓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透过角质层的速度,遵循高浓度向低浓度,所依据的理论在透皮吸收研究中叫“Fick’s扩散理论”;
2)营养成分的溶解性:由于皮肤的既有亲脂成分又有亲水成分的结构特性,所以营养成分的结构影响着透过角质层的效果,具体为透皮吸收能力又大到小排序为:具有亲水亲脂结构成分(类似表面活性剂)> 脂溶性 > 水溶性;
3)营养成分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小于700道尔顿容易透过角质层,超过100道尔顿时在常规手段下难以吸收;
4)营养成分化学键的影响:离子型化合物难以透过,比如我们常见的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钙等;非离子键的化合物较容易透过。
四、增强营养成分吸收主要通过两方面1)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我们日常见到的甘油、丙二醇、戊二醇、丁二醇等多元醇都具有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的效果,从而增强营养成分的吸收,特别是水溶性成分,能提高10~15倍。
2)通过使用改变角质层细胞流动性的促透剂:包括表面活性剂类物质、月桂氮卓酮(在护肤品中使用较少)等。
3)理论上,按摩和适当增加温度都能提高营养成分吸收:根据药物透皮吸收理论中的“渗透压理论和扩散理论”,提高与其相关的压力(可以通过按摩增加)和营养成分自身温度都可以提高营养成分吸收效果,但是一般情况下,护肤过程中,按摩和保持温度的时间相对较短,作用有限。
五、营养成分吸收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在满足透皮吸收的条件的情况下,水溶性的营养成分透过角质层的时间会约在15min~30min之间,个别的能达到40分钟以上;脂溶性成分和亲水又亲脂的成分相对较快,根据不同成分的特点一般在5min~15min之间,个别的能达到20分钟以上。达到浓度平稳吸收的时间需要30min~60min才可。
所以,对于角质层的“砖墙结构”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的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既有阻隔作用又不完全隔绝外界物质进入,营养物质既不会实现“刷”的快速进入,也不会实现“真空”式的隔绝效果,其阻隔作用具有条件性和选择性。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