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后宫指的是什么(啥叫后宫)

导语:后宫干政:中国古代女性介入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解读

古代题材的影视剧之中,经常出现一句台词,就是“后宫不得干政”。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中,真正将“后宫不得干政”落实到位的,可以说一个都没有。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就算能抵抗枕边风的“熏陶”,但后宫之中除了媳妇还有娘,万一老娘非要参与政事,除了个别心狠手辣的之外, 大概是没有人能避免了。

由此,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古代中国,后宫女人代表着众多不被允许直接参与政事,但深刻的影响着自己丈夫儿子,从而间接影响国家大事的古代女性,介入了国家政治生活之中。

一、后宫干政的形式多种多样,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后妃自身性格等等有关

“干政”这个词,在汉语之中是带有贬义的。因为封建时代盛行的男权主义,女性在社会上地位较低,不被允许参与政治生活,这种观念由来已久。

牧野之战

周朝的周武王在《尚书·牧誓》之中,为了鼓舞牧野之战中己方的士气,打压商朝士气,所以历数商朝统治者的过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大概意思就是母鸡没有早晨起来打鸣的,如果母鸡早上起来打鸣了,那么这个家就要破败。由此映射商朝王室之中多有后宫干政,应该被周朝所代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会盟诸侯,成为天下霸主的时候,还特意将女人不能干政写进了盟约之中。

《谷梁传》记载,说当时齐恒公的盟约中有一条:

“毋使妇人与国事。”

也是不能让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思。究其原因,除了封建男权思想一位,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往往比较感性,容易感情用事,所以被占据社会主导权的男性排斥在权利中心以外。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愿不愿意参与是一回事,你让不让我参与是另一回事。中国古代后宫干政的盛行,未尝没有这种男性总想将女性排斥在权力之外,从而引起女人好奇的因素在里面。

明面上不被允许,后宫女性们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其中最常见的,当然就是借着与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近的关系,吹吹枕边风,使个小性子,通过征服皇帝来征服世界。

但这种干政的形式名声不太好,容易被人说成是妖魅惑君,而且皇帝也不都是一言九鼎的,有时候在后宫里答应的事,转到朝堂上被大臣们一阻止,就只能不了了之。

因此这种方式,只能看成是古代后宫干政的初级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熬,只要你活的比皇帝久,等到儿子即位的时候,那就比丈夫好管多了,以管儿子的方式实现间接的管理天下,也是后宫干政的重要形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万一没活过上一代皇帝,或者儿子没能即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武则天时代的二圣临朝

当然,还有一种更激烈的,就是像唐代武则天一样,通过权谋手段,最终坐上了皇帝宝座,成为独一无二的女帝,将天下所有臣民都踩在脚下,到时候自然没有干政的说法了,而是直接主政。

不过这种方式除却对自身素质要求很高以外,危险系数也比较高。自从出了个武媚娘,后代王朝对这种女性狠角色的防范简直可以说是因噎废食,很容易还没能成为女帝,就已经一命归西了。

总之,凡此种种,中国古代后宫干政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以间接的方式干政,直接站到台前与臣民们相对,掌握大权的,不是没有,不过比较少而已。

二、以唐宋为分界线,因为后宫女性的身份出身不同,“干政”的理由也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皇室对于皇后出身的选择大相径庭,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点。但如果将其放在大的时间范围内审视的话,大致可以用唐宋之交作为分界线,将古代皇帝选后选妃的条件分为“尚家世”和“尚贤德”。

唐代之前,皇后的出身一般都是来自己与贵族公卿,比较重视后妃的家世,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门当户对的意思。而宋朝开始,对于皇后的选择,却主要看其“女德”,并且在有意识的减少排斥高门大户出身的女性。

比如唐代长孙皇后,就出身于关陇八大家族之一,是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坚定盟友。

《旧唐书》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晟妻,隋扬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后。”

这一方面是由皇权逐渐加强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皇室从以往“后妃干政”的现实出发,试图从源头上遏制后宫干政的选择。

唐代之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还未彻底完成,皇帝与一众豪门世家,也就是贵族之间,更多的是以合作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这一点从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就能够看出。

唐代之前,宰相和皇帝之间基本上只是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宰相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可以分庭抗礼的。时间点越早,这种分庭抗礼的意思越强。

而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皇帝的权威变得至高无上,臣子们在皇帝面前沦为仆人,地位身份都有所下降,到了明清之际,干脆就成了皇帝的奴隶,别说在皇帝面前座了,奏事很多时候都得跪着,可见臣子地位的降低。

这种前后的转变,就形成一个政治现实,即唐宋之前,皇帝选后妃之所以看中家世,也有联合政治同盟,共同对抗臣属势力,以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目的。如此,后妃与皇帝之除了夫妻关系之外,也代表着双方身后家族的政治同盟。

有政治同盟,自然就有分割利益。所以唐代之前,后宫干政往往都有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即后妃们必须为自己身后的政治势力代言。诸如关陇贵族出身的唐代长孙皇后。

宋代皇后礼服

而宋代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军权与治权的脱离,皇帝的位置逐渐拔高,臣子们失去了与皇帝抗衡的地位,这个时候,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他对于政治同盟的需要就相对减弱了,而对于皇帝自身素质的要求,却在提高。

因此,在后妃选拔之中侧重后妃的品德而不是家世,以求尽可能避免后宫出于为其后政治势力发声的需求,干预国政。

三、古代后宫干政方式的转变,体现着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完善,女性在社会上受到的制约逐渐增强,也就是俗称的封建礼教的加强

从秦始皇时期太后芈八子在朝堂上与皇帝同坐,并且毫无顾忌的放屁,口出粗言却依旧能坐稳太后之位,到明清两代后宫稍有出格就被御史弹劾。从武则天公然与李治并称二圣,到宋代以后皇后基本上无力敢于朝政,只有太后才有资格。

凡此种种后宫干政的条件变化,大体上都循着一条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和伦理趋于完善,也趋于保守。而这种被后世称之为封建礼教的制度和伦理秩序,呈现出对于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越来越多的限制。

也就是说,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完善,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转变是越来越低的。相反,皇权却是越来越崇高。

慈禧太后

宋代以后,后宫干政逐渐演变为太后干政,皇后和妃子在政治生活之中的影响日渐减弱,就算有也无法以平等的姿态,像武则天那样与皇帝并列国家元首。而太后对于朝政的影响却日渐加深。

明清两代的政治生活之中,太后干政几乎成了定例。在这一得一失之间,并不能说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没有减少,只是参与政治的年龄在增大。

因为实际上太后干政体现的是封建礼教下“愚孝”行为的家中,而这种过分的强调“孝”,其背后的逻辑是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子女和臣子对于君主和父母具有天然的孝顺义务,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五常为: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当然并不是说孝顺不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单纯的强调下对上的义务,而忽略上对下的责任,是封建礼教加强的突出标志。

古代女性行为守则

这种单方面强调“孝”的逻辑背后,映射出来的男女关系的条件是“夫为妻纲”,也就是妻子从属于丈夫,没有自主权。只有“夫为妻纲”成立的时候,“父为子纲”才成立。

如此,宋代以后太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突出,实际上是建立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之下,是女性地位降低的突出表现。

四、结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古往今来历代王朝都强调后宫不得干政,可是在皇帝集天下权柄于一身的社会制度下,与他有情感关系的后宫女性,总有办法通过影响皇帝的办法,间接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

皇帝虽然号称“孤家寡人”,但他首先得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难免被自己的妻子母亲影响,这是后宫干政一直无法遏制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时,因为时代的不同,后宫女性出身,秉性,价值观也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她们对于干预政治生活的欲望,方式,目的个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和皇权的加强,古代女性在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限制方面,逐渐走向严苛。反映到社会现实上来,就是女性地位的降低。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宋史》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