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俩口是什么字(上两口下两口中间隔着一只狗(打一字))
导语:觀:两口之间上合下开,撇画向上穿插,右宜与左下齐
观,繁体为觀,左右结构,左大右小。左半部分又分三层,分别为草字头、两个小“口”字和下面的“隹”。
从上图拓本中觀字可以看出:
左半部分写得非常紧凑。草字头两横短小,左低而右高;两竖靠拢,上开而下合,从上面来看也是左低右略高。中间两个“口”字的排列同样是左低右高,与上面草字头两个小短横的斜势相应;左“口”略大于右“口”,左“口”左竖与上横不相接,别于右“口”。 “隹”撇画起笔位置与上面两“口”之间穿插且略偏左一点,给右边笔画留下位置;四横画分布均停,前三横与左竖不接,末横与左竖相接。
再来看一下右半部分,第一笔画左竖起笔在草字头右横之下,且与左边“口”上齐;右竖略高于左竖,与前面的右上之势相应,且长于重于左竖;中间两小短锋与左相接,俱不触右;撇画穿插与左边后两横之间,略偏上;末笔竖弯钩向右舒展。
参照上图各名家临写的觀字来看: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黄自元与田英章“見”撇画在左边末横的下边了,与原帖差别较大。
下面再结合着王羲之《乐毅论》、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欧阳询《皇甫诞碑》《兰亭记》、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及褚遂良《阴符经》中对此字的处理来看一看。
对比分析:
可以看到,上图中,“見”一撇皆穿插到了左侧末横下面,与上面讲的欧阳询《九成宫》中的处理不一样。这就需要从“見”左竖起收笔的位置来说一说,《九成宫》中此竖起笔位置略偏高,收笔位置在左侧首横略偏下,从而导致撇画穿插到了左侧第三横的下面,正因如此,所以右竖比左竖长出很多,向下找齐,要不然就有失协调;再看上图中对此的处理,左竖起笔位置相对略低,收笔位置在第二横以下末横以上区间内,也就是说收笔位置相比偏下了,所以撇画才穿插到了末横的下面,而右竖也不再比左竖长出很多。
再看一下左侧下面“隹”的处理,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以上书法家的处理手法基本相同,主要有两点:
1、与上相穿插。
撇画起笔位置向上穿插在两个口字之间,略偏左。这样在处理上面两个口字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下了,要给撇画向上穿插留空。从上图可以看出,两个口字之间是上合而下开,就像是下面张开了嘴,等着往里面放东西。那么怎样使两个口字上合下开呢,关键在于左口的右竖与右口的左竖,一个向左下斜,一个向右下斜,这样就上合而下开了。
2、与右相避让。
在纵向上左竖位置不能越过上面“左口”的右竖。四横画左长而右短,基本上不能越过上面“右口”的右竖位置。
再看一下“見”的左右两竖,《九成宫》中此两竖略相背取势,从上图可以看出,多数作相向处理。总之,两竖要分向背,不能雷同,要有所变化,以别算子。夸张一点来说相向就像是“()”这样,而向背就像是“)(”这样。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