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松与柔和的区别(太极拳的松柔圆活)
导语:太极拳的松与柔
论太极拳的松与柔
太极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与技击方面的实践功夫。以柔为体,也以柔为用,主张以柔克刚。高度成就要达到无为无不为,这就有点玄了,它内中确实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是它不易为人所理解的原因。因此,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一条原则的,都不能称为太极拳,至少不是“正品”。
它以松柔为法,也以松柔为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终我们一生,也不过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度的松柔而已。
一般人所谓的“放松”,在拳中称为懈,是一种拳病。在熟睡的时候就是懈,不是我们所要求的松柔。在拳中除了高度柔软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综合在一起,如稳、慢、圆、匀、完整和想象力等。
太极拳要求的放松,只能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柔软,是从轻走向松的。凡是习惯于用大力的,就永远不可能松柔对松柔的理解,容易发生偏差。实践起来多障碍,也多歧途。真正松柔了,要令人感到柔若无骨才是对的。
从我们练太极拳的人看来,一般人都是僵硬的,不仅躯干不松,四肢也不松,其原因,大概一是缺乏柔软的训练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硬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将柔软看成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本能,它本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儿时,一身柔软极了。无奈后来给生活工作慢慢地改造僵硬过去了。我们学太极拳,就是用一套特殊的理论和方法、把僵硬了的身体又改造转来,便它永葆婴儿时的柔软灵活。这一要名师指教;二得多流汗;三还得动脑筋。
如果从小的时候(十岁左右)就开始学太极拳,天赋的柔软还未丧失殆尽,上述第一次改造还未完成,无须做大量的返工工作,只在柔软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其柔软的程度和提高其柔软的质量,无疑定会多诞生一些太极拳高手出来。这既是现在高手不多的原因,也是老年学不好太极拳的原因。
太极拳要求的柔软,是各关节灵活之后,互相巧妙地配合,互相呼应,不是腰要弯得如何低,或反向后弯,全身的配合要恰到好处。杨、吴两式太极拳都很强调以柔克刚,在技击上以一法应万法,一律归之于听劲。只有全身松柔了,重心才会降低,应敌的杠杆力臂越长,越能收到省力的效果,自身也才会越稳,触觉才会越灵,听劲才会准确才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使人莫测,才能出现精彩的打击效果等等。可以说,太极拳中的一切巧妙和健身的效果,都是由松柔而生,或从松软转化而成。
这既完全符合以柔克刚、无为无不为的原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主张、也不怕主观主义的手法,如擒拿等等。从理论上说,确实很高,但是它太难,不容易松软得合格。所以向来都认为太极拳高妙难成。正因为它短期内难出成果,一般人认识不真,就想抄近路。例如,先前学过八卦的,就将八卦塞进太极拳中,认为太极拳凶,加上八卦岂不更凶!学过炮捶的、罗汉拳的、其它硬功拳的,通通往太极拳里塞,太极拳的名目就一天天多起来,什么五行太极、八卦太极、罗汉太极之类,弄得太极拳面目大变,千家万户,真假难分、名实不符,这是太极拳的厄运。
假的,在外行看来,常比真的好看些。
柔软的,才是真的。
因此,凡是有利于全身放松的方法,都能促进功夫的进步。一切用力导致紧张的方法,违反了“轻”的原则,都对学拳不利。
松与懈拳谱上说“发劲须沉着松净”,“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可见是要松得干净彻底,发劲的效果才会好。但局部的松柔较易,要全身松柔得均匀则极难。我们认为越松柔越好,这正是我们长期练拳架,梦寐以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目的,只有松得不够和松得不完整不均匀才是病,不存在松多了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松多了就是懈,以至不敢去追求高度的松柔,认识停滞在半路上,主张五阴五阳、半软半硬,说什么纯柔无刚,难当强敌。倘果真如此,“以柔克刚”一语,就应该改为“以半柔克刚”或“以半软半硬克刚”了!
还有的人,认为太软了没有什么用处,抵挡不住大力的进攻,干脆鼓着硬劲练太极拳,越练越硬,还自认为这是功夫大。对于太极拳要以柔克刚,他可以不闻不问,主观主义,有如此者。
松柔是健康活泼的,内含潜能而示之以虚罢了,它可能是一个深深的陷阱;也可能是一触即发的地雷。
懈是思想意识没有到,用意不足,或只松不圆,未能节节贯串的结果。是一种无防御的虚弱状态,是缺点的暴露,正是对方进攻的着力点。不可与松混为一谈,更决不是松多了就叫懈。
经常推手的,都知道柔软是什么味道,僵硬又是什么味道。僵硬的则全是骨头,好象没有肉。
虽然大家都标榜以柔克刚,但在实际推手时,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是偏硬的,甚至很硬,真正合乎拳理,能实践以柔克刚这一原则的,少而又少。
所以,当有的人在沉醉于这些年太极拳大量普及的成果时,也有人在担心它质量的江河日下。杞人无事忧天倾自然是多虑。但提倡太极拳者,今后应多注重提高质量,确并非无因,而且是刻不容缓了。(文:张义敬)
1、陈式太极拳松活弹抖的表象和本质
2,什么是太极劲?马虹先生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