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王勃著滕王阁序文言文翻译(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阁)

导语: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曾在广州写下“粤版《滕王阁序》”

■东坡蒲涧寺诗

■米芾题“药洲” 宋熙宁六年(1073)

■苏轼题灵洲宝陀寺诗碑拓片

■东坡浴日亭诗碑

■“六榕”匾额 苏东坡书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世人都知道唐代文豪写了《滕王阁序》,殊不知,在他写完这篇旷世惊文转身离去后,在广州期间,还写下了另一篇鸿文,据了解,王勃所写,留存在六榕寺内的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被称为“粤版《滕王阁序》”。时隔数百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路过现六榕寺,相传当时寺内有六棵榕树,苏东坡写“六榕”二字,但千年后的今天,六棵榕树早已不存在,后人怀念这两位不同时代的著名文人与本寺的一段因缘,创作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挂在山门。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3000多字传播起来不容易

在广州黄埔区,有这么一座名碑,可以说是广府金石遗存中最为珍贵的,它便是唐代韩愈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此碑立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现存南海神庙头门西侧,至今保存完好,碑中记述了广州刺史孔戣的德政和崇祀南海神的业绩,堪称岭南金石珍品。

回到市区,从中山六路右拐进六榕路,北行数百米,便能到达六榕寺。现存六榕寺碑廊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是唐代博学之士王勃所写,675年他写完《滕王阁序》后,从南昌故郡离开,前往交阯(现越南)探望父亲,路经广州到宝庄严寺(今六榕寺)瞻礼,寺僧将该寺创始史略及此次重修寺塔缘起告诉了王勃,希望撰文记之,王勃随即洋洋洒洒写下3000余字鸿篇巨制,寺僧遂勒石纪念。但随着年代变迁,原碑石早已湮灭,惟碑文尚存。

上世纪90年代,六榕寺住持释云峰决定重刻塔碑,在连登先生的推荐下,由著名书法家周正山先生执笔,可谓“书宗颜柳蕴风神,古雅端庄誉世珍”,历时五年终告成功,最后安装在碑廊上。

可惜,这篇被誉为“粤版《滕王阁序》”的碑文,为何一直未引起广泛传颂?对此,连登先生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原因一方面是碑文篇幅较大,3000多字传播起来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历来并未发现有人对其进行释读,不少人都看不懂这篇有关宗教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内容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原碑不存,且没有书丹存世,无法给后世的书法爱好者学习,进一步限制了传颂的可能。

前些年,六榕寺广发“英雄帖”,希望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为《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释读。尽管后来有不少人请缨释读,目前网络上也流传一份7000多字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白话文,但仍然存在不少待解之谜,更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传颂,才应该是更重要的。

记者粗浅品读发现,尽管藏于广州这一碑文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朗朗上口的妙句,但也不乏“缵乾坤之令业,振文武之英风”这样胸怀博大的句子。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时隔三百多年,当时的宝庄严寺早已改名净慧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自海南儋州赦还的大文豪苏轼在广州闲停数日,其间多次来净慧寺游憩,传当时寺内有六棵参天古榕,他应寺僧之请,欣然留下墨宝“六榕”二字。记者大胆猜想,想必当年的苏东坡来到该寺时,王勃曾留下的原碑早已不存,否则他一定会留下更多赞美之词。

可惜,随着年代变迁,当年的六株古榕,早已不存。后人怀念这两位不同时代的著名文人与本寺的一段因缘,创作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挂在山门。

除了“六榕”,苏东坡在广州还有其他金石存迹,在南海神庙门外章丘岗上的浴日亭上的“南海浴日亭诗碑”就是一例。当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路经此地,便作下诗篇“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正楷题写的“药洲”是北宋米芾罕见的书迹

在广州,从地铁公园前站往教育路方向出口走,大约走至教育路与西湖路交界处,在繁华的闹市中,隐藏着一座小小的古建筑小院。这座小院的门楼大小更像古建筑的侧门,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其中一块,写着“药洲遗址”。

谈及“药洲”,不得不提广州的西湖。但目前广州西湖已经成为历史,跟其有关的,也许只能通过西湖路来钩沉当年的风姿。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刘岩在广州创立南汉国。为建设宫殿园林,刘岩派遣“宫苑史”监工,凿出一个人工湖,这个湖泊大致北起今中山路,南至西湖路;西起教育路西侧的朝观街,东至北京路流水井。有资料显示,这个湖泊占地逾十万平方米。湖在广州城西,就命名为“西湖”。西湖上还修建了湖心岛。传当时遍植草药,炼丹求仙,所以这里被称为“药洲”,还采运了九块被称为“日光奇石”的灵璧石置于洲上,称为九曜石,药洲也因此被称为“九曜园”。但对于药洲之名,也有人认为,“药”与“曜”同音,可能是把“曜洲”讹传成“药洲”。

宋代,苏东坡的好友,大书法家米芾也曾到此一游,他不但留下了“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的诗句,还题写了“药洲”二字。成为了至今极为珍贵的金石遗存。

对于米芾,朱良志在《曲院风荷》一书中曾提到,米芾爱石如命,他曾对自己所收集来的奇石行跪拜礼,呼石为“石兄”。由于爱石的缘故,米芾常喜欢到太湖之畔游山玩水,吟诗赏石。现存“药洲遗址”中,就有多块被米芾题字的石头。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晓懿介绍,米芾早年爱临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后来在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源于他工诗能画,精于鉴赏和临摹等多方面的修养,中年之后,米芾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其平生用功最多的是行书,三十八岁时所书的《蜀素帖》《苕溪诗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等为其代表之作。“米芾书法在宋四家之中,豪放而不粗野,以韵胜。其作书点画跳跃而统一,提按转折瞬息多变,取斜势之字居多,结体则峻险而不怪诞,潇洒俊逸,气韵高古。”

尽管米芾题写的“药洲”为正楷,在清代学者翁方纲看来,这在米芾多为行草的书迹中十分罕见,但他考证,“此题‘药洲’正楷廿五字皆为米书,观者可以无歧视矣。”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