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文字(端午节起源的几种说法)
导语:从文字起源说“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人们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悬挂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饮用雄黄酒、吃五毒饼、包粽子,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也很多: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应该都不是端午的源头。
今天我从文字源头说端午。
午读作wǔ,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违逆,借作而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等。
中国先人观天文,理人事,认为天地之道,在于阴阳变化,火为纯阳,水为纯阴,五行转换,创造万物。天为阳,地为阴,一年有十二个月,阴阳也在变换之中,四月为纯阳,十月为纯阴。午即是阴阳转化的节点。《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说文解字》有注:“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意思是说,四月是纯阳时节,五月开始,阴气从地下冒出,逆势上升。举个例子,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生于四月十四,号就是“纯阳子”。
一天之中,也有阴阳变化,平时讲的“午时三刻”,午时指11点到13点,午时三刻就是接近12点的时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五是序列的中点,五与午音同意同。
再看看,古人创造的有“午”汉字:杵(chǔ),铁杵磨成针,(舂杵);忤(wǔ),忤逆之徒,(叛逆);迕(wǔ),迕仵(wǔ)(不顺从);仵wǔ,仵作(旧时官府中检验命案死尸的人);旿[wù],明白、醒悟,这个字不常用,但是意思还在,“午”能见太阳,不就是醒悟吗?
最有意思的是许,它的本意是听,听什么,听不和谐的声音。看看这些词语:不可不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默许,允许。阴阳交汇,意见不和,才有“许”与“不许”。许还做姓,许姓的先祖是许由,尧舜时期的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后来,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你看看,这个姓氏,也有听不同意见的意思啊。
回过头来,看端午,就是自五月起,阴气逆势上升,阴阳交汇的开始。阴阳交汇,疾病易生,喝雄黄酒,挂艾草,用芦叶包粽子,贴钟馗,都是古人趋利避害,保护自己的方法。至于纪念屈原等传说,是对这个节日的丰富,赋予它更多的精神文化。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