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利而不害为而弗争的意思(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导语: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利而不害 为而弗争

帛书经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②。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③。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④。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词句注释: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言论思想;美,华丽;

信言,可信的言论思想;不美,不华丽;

美言,华丽的言论思想;不信,不可信。

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知“道”之人;博,本义指见多识广,在此意指欲望;不博,即闻道日损其妄欲;

博者,多闻多欲之人;不知,即不知“道”。

③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善者,行道之人;多,指多欲有为;

多者,指多欲有为之人,即背道之人;不善,指不会有好结果。

④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无积,指无私藏,虚空清静;

既,全部;为人,成就他人;予,给予。

经文今译:

可信的言论思想不华丽,华丽的言论思想不可信。

知“道”之人闻道日损其欲,多闻多欲之人不知“道”。

行“道”之人不会多言有为,多言有为之人不会有好结果。

圣人无私藏,全都用来成就他人,自己反而越富有;全部都拿来给予他人,自己反而越富足。

所以天道的规则是利益万物而无害,人间的规则是为而不争。

本章解读:

本章在通行本中为《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富有深刻的哲理。

本章的行文结构和逻辑:开篇指导思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引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和“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和行两个方面,中间是具体行动表现为“无积”而“为人愈有”、“予人愈多”,最后总结升华为“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本章短短的五十八个字逻辑清晰,思想深刻。

“言”,即是语言文字之意,更是思想之意,指导万物言行。“信言”为无,“不美”为有,无中生有;“美言”为有,“不美”为无,有归于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尽老子思想精华。老子五千言可谓是“信言”中的信言了,言简意赅却道尽所有。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关于“知”的论述。“知者”是闻道之人,“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故“不博”即不再妄欲妄为;“博者”多闻而多欲多为,然“多闻数穷”,原因在于不知“道”.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是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关于“行”的论述。“善者”是“知者”,遵循“信言”行道,不再多言有为,无为而治;“多者”是“博者”,遵循“美言”而行,多言有为,多欲相争故“不善”。

圣人是“信言”的化身,是“知者”,更是“善者”,是知行合于道之人,因其无欲虚空清静故“无积”,全部用来“为人”而成就他人、“予人”而奉献自己,无为而不争却“愈有”、“愈多”,这就是遵道而行的福祉。反过来讲,知“道”行“道”就是圣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这是至高的境界,是谓玄德;“人之道为而弗争”乃是遵道而“为”,底线是“弗争”,做到则是上德。

人类遵道而为则无为而无不为,当然会“弗争”;不遵道而为,看似是与万物相争,实则是与“道”相争,人类会怎样选择呢?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天人之道加于人之身便是天人合一之化境,不成圣人,整个宇宙都不答应!

老子之道点亮人性之光辉,指引人类不断前行!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