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的教育(三观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导语:谈教育:三观教育,也需要让人看到好处
利益,真是极大的动力
01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利益确实是很好用的教具。
比如一个知识点,怎样帮助学生学会,让他考试做题然后打分,做错了扣了分,他就会知道怎样才是对的,然后主动记住对的内容。
如果不考试,他可能就对于那个知识点没那么上心。对吗?
一种技能,也是如果让学员学了之后能赚钱,他就会学得很认真。而如果没法变现,他就可能不愿来学。
这也是利益带来的效果。对吗?
那么,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我真认为利益可以是很好的驱动力,甚至是最大的驱动力。
如果你是老师,我建议你最好给你的学生讲明咱们为什么来学你教的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好处,这样会比较吸引学生关注。
当然也有为了纯兴趣来学的,但是那只能说是“可遇不可求”,或者你需要想办法去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
而即使这样,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好处,那就是乐趣,这也是一种利益,对吗?
所以,从能让学生得到什么好处这方面入手,通过奖惩机制帮助他们强化记忆,确实是一种挺好的教育方式。
因此,利益在教育中的作用,我认为毋庸置疑。
02
现在,我要探讨另外一种内容的教育,或者说更有深度的教育,那就是:三观。
现今时代,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官员被抓后开始忏悔,一些企业家被罚后开始认错,一些名人被封杀后开始道歉。
他们说到最后,往往都说是错在“三观”。
我也认为,三观是一个人辨别事情对错的指南针,是一个人分清价值轻重的天平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人三观的教育和塑造,是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关乎人人生方向、生活内容的生涯教育,其实最好能包含三观教育,然后再去开展生涯规划,也就顺理成章方向明确了。
但是,怎样对人进行三观的教育最有效呢?
当我看到了上述那种现象,一些人在惩罚机制前认错,就开始想到,利益,是不是三观教育最好的教具?
比如一些事不该做,一些主意不该打,你只是说这样跟人说,可能没什么效果。
但是,当他真做了,伸手被捉了,他就知道那样不对了。
或者让他看到,有人这么做了,有什么后果,他就会警醒。
就是说,触碰到人的利益,他才会明白,什么好什么不好。
尽管似乎谈利益似乎比较功利,这本身也是一种三观,一种需要去商榷的三观。
但是不谈利益,我们又怎么去说服别人坚持一件事放弃另一件事呢?
其实,不必“君子不言利”,我们选择做什么事,都是要进行利弊衡量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正因为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有利,或者说更有价值,我们才会取此舍彼,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吗?
当然,这种利,不一定是物质利益,也不一定是对于自己个人的利益。
我们完全可以放大眼界,做到“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对人三观教育的过程中,也从利弊的角度出发,教他们认识到怎样的三观、怎样的行事原则是更“有利”的。
这样,他们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03
比如,我们仅仅说人要诚实,可能不会有什么信服力和震慑力,那我们可以说:“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而为什么是“最好的策略”,可以再用一些正反事例来印证,这样就让人印象深刻了。
再比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尽管孔子也不爱提到利益,但实际上,他在教育学生要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时,会这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从而可以更有动力去帮助别人、成就别人。
你看,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更有效果,更接地气呢?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应该说,这是更符合人性的。
因为,你若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明、精神上来召唤、情怀上来感动,可能可以让一部分人一点就通欣然接受,但也可能曲高和寡响者太少。
要知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可能多数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
所以,咱们就需要让大家看到不同三观的后果,你希望学生或者孩子建立哪种三观,也要让他们看到其好处。
某些三观,是让人眼前得利后来跌倒的,某些三观,是让人眼前吃亏但可以长久心安的。
那么,前者恰恰很容易让人追随,你又如何让人接受后者呢?
仅谈什么低俗高尚、谈什么仁义道德,恐怕都不如谈有什么好处,更加奏效。
如果你认为某种三观更好,那就请将其好处给别人摆出来吧。
这样,人家才能更愿意接受的。你说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