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民俗(关中民俗文化有哪些)
导语:关中地区 沿袭至今最具特色的八种传统风俗 被称为“陕西八大怪”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就有“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之说,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更成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获得“天府之国”这个称谓,更是比成都平原早了半个多世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由于环境、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奇怪的风俗习惯,其中沿袭至今的,最具特色的八种传统民风民俗,被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实际上这些风俗仅出现在陕西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所以被称为“关中八大怪”则更为贴切。如今的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而生动有趣的“八大怪”自然也成了游客们探寻的一大热点。到底是哪“八大怪”?又是哪儿怪呢?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在陕西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板凳好多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蹲”的。关中人的“蹲景”可谓是独步天下,有的人一蹲半天也腰不酸腿不痛,心静气闲,不累不乏。这一怪可谓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其实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关中地区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而已,基本还是保持了“坐”的本意。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而在关中地区,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一是关中地区多土少林,这种半边盖的房子能节约大量的木材,而且有一面墙还可以直接利用起来当围墙,可以节约很多资源。二是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半边盖的房子,下雨天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也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有句谚语说“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从地理位置讲,周边也没有比帝王州更好的地方。而且关中地区人情味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有这样富饶的家乡,还有老实本分又顾家的好儿郎,生于此的关中姑娘,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黄土高原上干燥缺水,风刮尘扬,烈日炎炎,以前又不像现在有遮阳伞、防晒霜之类,过去的关中女人有这么一块手帕戴在头上,夏天能遮阳挡尘,冬天能防寒保暖,有时候还能当包裹东西的手袋用。最重要的是防止弄脏头发,对于缺水的西北来说,节约用水还是很必要的。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八百里秦川是面食的世界。一个简单的面条,到了心灵手巧的关中婆娘手里都能做出几十种花样,像凉面、臊子面、酸汤面、片片面等等。面条像裤带,是指面条做的又宽又长,其中汉语字典里找不到字,也是国内目前笔画最多也最难写的字谐音是biangbiang的面就是这种像裤带的面。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相传,当年修筑乾陵时,由于工匠士兵太多,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了吃。因为饼是以头盔代锅而制,故名锅盔。在关中地区以前家家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又大又厚,像锅盖一样,所以说“锅盔像锅盖”。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我们都知道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他们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而且具有独特的香味。以前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挂满一串串晒干的红辣椒。关中人吃饭可以没菜,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油泼辣子。“油泼辣子”做法简单,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吼起来说的是秦腔的表演形式,其实是演员表演的很卖力气,比较夸张罢了,开玩笑说是“叫破天”。这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忙碌了一天,憨厚、耿直的关中人对着滔滔的黄河水,吼出辛劳,唱出快乐。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