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水饺节气的标配是什么(水饺的节日)

导语:水饺:节气的标配

十月一,冬天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每逢立冬,耳畔总会萦绕起儿时的童谣。立冬吃饺子,成了北方人亘古不变的习俗。

追本溯源,立冬吃饺子,源于人们对医圣张仲景的纪念。相传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张仲景弃官返乡。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他看到乡亲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耳朵都冻伤了。于是就在空旷的地方,搭个医棚,架口大锅,为穷人舍药治伤。他将羊肉和驱寒的药材煮熟,捞出切碎,用面皮包上,做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取名“驱寒娇耳汤”。他给每一位前来治伤的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后,全身温暖,两耳发热,连续吃了一个月,耳朵的冻伤就被治好了。从此,每到立冬天冷后,乡亲们就模仿着药方包驱寒的“娇耳”。为了区分医圣的药方,把自己包的“娇耳”叫作“饺子”。于是,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曾记得有一年立冬,姐姐带着小外甥女归宁。按照风俗,母亲给大家包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小外甥女估计嫌饺子太烫,撅着嘴不吃,嚷嚷着要吃面条。父亲见状,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必须吃饺子,要不,冬天就冻掉耳朵了。”小外甥女信以为真,端起碗来,一口气吃了多半碗。

我常想,张仲景的药方,驱寒的羊肉和药材,才是治病的精华。温补的羊肉和热汤,在寒冷的冬季,吃到肚里,不发热才怪。之所以包成耳朵模样,当然是给病人一种心理暗示,在“吃哪补哪”的心理作用下,耳朵的冻伤就治好了。

其实,吃饺子防冻耳,跟立冬这一天没多大关系。在我看来,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以及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在贫瘠的年代,生活物资相对匮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人们的头等大事。那个时候的普通家庭,粗粮管饱都成问题,吃一顿白面,吃一顿肉,是非常非常奢侈的行为,得等到重大节日或是重要客人到来方可。于是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眼巴巴的盼着,心照不宣的把风俗作为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这或许也是使一个个风俗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吧。倘若小外甥女生在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她还会说出不吃饺子的话吗?

过去,人们会在立冬这天,以立冬是“秋冬相交的日子”为借口,把“饺子谐音交子”的说辞抬出来,包一顿饺子,改善一下伙食,犒劳犒劳家人,共同庆祝一年来的五谷丰登。毕竟这个时候,秋收已经结束,秋种已经完成,辛劳了一年的劳力们,也该吃上一顿像样的伙食了。

而今,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生活条件好了,全民实现了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户户,粮满仓,米满囤。人们再也不为吃穿发愁。饭桌上,鸡鸭鱼肉挑着吃,饺子都成了再普通不过的吃食了。现如今,临近饭点,人们发愁的是,都不知道想吃什么了。

今日立冬,既然想不起吃什么来,还是按照风俗,吃饺子吧。只不过,馅要多准备几种,要不,指不定谁又不吃哪种馅呢。

文本来自清泉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