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小孩的规矩怎么养成(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定)

导语:孩子的“规矩”是这样养成的(上)一一(家意识十一)

自从把西方文明介入中国之后,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我们都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到底该怎样办的问题。鲁迅一代人固然吶喊着“拿来主义”,我们把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都要拿来,但拿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显而易见,怎么办比拿来更复杂的多。​

不可否认,现在对孩孑的教育已经凸显为一个令人困惑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形成立要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其一是生育上的计划政策带来的家庭型态变化;其二是金钱意识地凸显带来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其三是以快乐教育及“奶瓶乐效应”而带来的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

这三大因素使父母(其实不仅仅是父母,更有老师及社会)面对孩子时表现出丝丝无奈与窘迫。

本文欲较具体地阐述传统文化环境下,一个孩子是怎样养成规矩的这一问题。

过去,人们评价一个孩子时,常常会讲到一个词语“家教”,这给我们一点启示:家教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那么传统社会孩孑的成长是否只唯家庭教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传统孩子生活在三个层面之中,这便是家庭层面、塾学层面、同龄人层面。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看孩子的规矩是怎样养成的。

一、对一个孩孑来说,家庭教化是最全面,最根本,最具体的教化。这是由家在传统社会的独特地位决定的,无论是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还是天孑就是大宗子的等级地位观念,都显示了家庭在社会上地位的特殊,而我们所面对的众多或俗或雅,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的家训,家规,也向我们暗示着家庭教化的重要和必要。

​ 1、聆听家规,家训使孩子养成基于担当意识的人生目标。在传统社会,每每遇到重大事件,往往是家规家训的具体践行的时候。中国有大年三十守夜的习俗,而这常常是长辈向孩子讲家族历史,先祖荣光,并且让每个子孙都明白自己担负着光宗耀祖的重任。这样,无形之中使孩孑有一种担当意识,而且,所有的家规家训,都隐含着这层意思,做人是一个人最要紧的事情,光宗耀祖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

《白鹿原》中鹿家的两个儿子都走出白鹿原,和白家的三个儿子都走不出白鹿原(白孝文是逼迫才走出白鹿原的),这都和鹿子霖与白嘉轩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有关,我们不难想象鹿子霖每次到鹿家祖坟时,给两个儿子讲述放爆竹的严肃、激动、声情并茂。他把小小的兆鹏和兆海送到神禾原去学习,这一些都在兆鹏和兆海那幼小的心田种下了能量巨大的种子。

​ 2、日常平凡的生活使孩孑养成基于习惯的自律意识。听到卖馍的吆喝声,孙子缠着白赵氏要吃馍,白赵氏也就高高兴兴地领着孙子往出走,但具有朴素节俭意识,不愿娇惯孩子的白嘉轩硬是生生阻止了这一行为。

传统家庭的教化,正是这样,没有高大上的讲道理,而只有行为和结果,常常使孩子不得不面对结果,自己感悟行为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久之养成生活习惯,形成自律意识。

穿衣有穿衣的规矩,吃饭有吃饭的要求,包括站,立,行,坐,卧都各有章法。吃饭不出声,不越人夹菜;与人交谈,态度诚恳,目不游离;出门要告知,回家报平安,遇见客人要问候行礼等等,传统家庭常常是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让孩子体验,感受生活中的规矩与要求,从而使孩子自己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感悟与人相处之道的重要。

3、严父慈母使孩子养成基于行为底线的是非观。我们说,中国的父亲拙于对孩子表达爱意,其实这恰恰说明传统的严父观念在父亲身上烙印之深。传统社会中,父亲是理性,是规矩,是秩序的代名词,故而我们称之严父。母亲是感性,是温情,是包容的代名词,故而我们称之为慈母。孩子同样的一句,母亲听了可能一笑而过,而父亲听了可能会勃然大怒,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母亲可能会吓唬一下,而父亲可能会动用家法,不昏地暗不肯罢手,如贾政打贾宝玉一般。这样使孩子很小就能感受到那些话说得,那些话说不得;那些事做得,那些事做不得。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懵懂之中感受着父爱与母爱的区别,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言行有不同之处的重要。从而去体会为人处事之中,分寸把握的重要性。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