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希微什么意思(希夷微是什么)
导语:读懂第十四章“夷、希、微”的含义,才可能进入《道德经》的门
我想,《道德经》如果有入门级的考试的话,出一道题就好了,就问:第十四章里“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中的“夷、希、微”分别是什么意思?我查了一下,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无色、无声、无形。其实这是错误的,自然,这些人也就入不了《道德经》的门。
大家都知道,老子用这三句话说,人通过看、听和互动的方式无法感知,道的存在,但是,道一直都在。这个没问题。但具体解释夷希微的时候,很多人就把不严谨的态度暴露了出来,是标准的望文生义。是啊,视之不见,不就是因为无色吗?那么,“夷”字自然就是无色了。其他两句,也是这样的思路。如果文化经典可以这样想当然地解读,那就面目全非了。
一,夷的三层含义。首先,老子为什么要说名曰夷呢?要知道,老子把抽象的“道”比拟为有形的道路。这是理解夷字的关键。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就是说人们放着大道不走,却喜欢走小路。大道区别于小路的重要特征在于:平坦、宽大、笔直、畅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大道的这些特征,哪个字最好呢?老子用了夷字。
其次,大家想一下,视之不见,只有无色一种原因吗?不是的。视之不见,是另有原因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大道与小路的区别上。你想像一下,你站在一个地方,老子跟你说,你正站在一条大路上呢。你往四周一看,什么也没看见,只感觉自己正处在一个大空间而已。老子说,是啊,你放眼望去,没有一个碍眼的地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条路没有起伏、没有转弯,很平坦、很笔直,看不到尽头;同时,这条路很宽、很大,看不到路的两边。因此,你才感觉不到路的存在,这就叫做视之不见!所以,路,不是因为无色,我们才视之不见,而是因为这条路很平坦,甚“夷”,我们才看不见。
老子要说的是,人们本来自自然然就在道里,依道而行就可以了,干吗还要去妄作胡为呢?妄作胡为,就好像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却喜欢走崎岖的小路一样。
所以,夷是什么?第一层,就是它的基本含义,平坦。第二层,是老子描述大道区别于小路的“非常名”之一,还记得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吗?夷就是非常名之一,老子特别赋予了平坦、宽大、笔直、畅通等意思在里面。还有,第三层,与“大象无形”相应。夷和大象,本质上就是自然。
二,希的三层含义。同样的,把“听之不闻,名曰希”里的希,解释为“无声”也是笑话一桩。在日常生活里, 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传来,其中,那些说给我们听的、很大声的、很吵闹的、很突然的声音,我们就听到了,叫做听之有闻。
但是那些音量小的、不吵杂的、平和的、隐隐约约的、持续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心不在焉”,习以为常,成了自然,就听不到了,这就叫做“听之不闻”,老子用一个字来表达这些声音的特点,就叫做“希”。所以,不是因为无声,我们才听之不闻,而是因为声音稀少,在自然中,我们才感觉听不到,注意,是一种感觉而已,不是的真无声。
所以,希,第一层意思是稀少。第二层,是非常名的希,包含了音量小、不吵杂、持续的等意思在里面。第三层,与“希言自然”相应。
三,微的三层含义。我们再看,搏之不得,名曰微。把“微”字说成无形,是十足没有文化的表现!搏,是搏斗的意思。你跟一个人搏斗,你当然感受到对手的存在。但是,当你的对手是道的时候,你感觉不到搏斗上的激烈互动,这时,老子说,别以为对手道不存在,它一直在隐秘地起作用呢。这种情况,用一个字来表达,就叫做“微”。
为什么用这个“微”字呢?查字典就知道了,微的本义,就是隐秘地行走的意思!很多人没想到吧。大家看,微服私访,微妙这些词里的微,就是取它的“隐秘性”的含义来的。
所以,微,第一层意思不是无形,而是具有隐秘性。第二层,是非常名的微,包含了持续隐秘起作用的意思在里面。第三层,与“道隐无名”相应。
可见,老子的用字,是极其严谨、精准的,是非常高妙的。无色,确实会让人视之不见。但是,老子关切的不是有没有颜色,而大道甚夷,很平坦,人们却视而不见。这才老子的关切。无声,确实会让人听之不闻。但是,说希是无声,大家知道这,相当于说什么吗?老子让听不声音的我们,去相信道的存在!不就相当于说老子是傻子吗?无形,确实会让人搏之不得。但是,老子要说的是隐秘起作用的道,而不是有没有形的问题。
所以我说,把夷、希、微,说成无色,无声,无形。是极其简单的、望文生义式的解读,不分析相关句子的前后联系,不探究老子的逻辑和关切,只说自以为是的话和道理。如果都以这样不严谨的态度,解读文化经典《道德经》,就会不自觉地拉低老子的圣人境界,来诠释自己的世俗境界。造成公众对《道德经》的严重误解,是很不好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